企業的生命力,或者說企業的活力,最本質的特征是什麼?比如說是規範性的管理,一切都按照既定標準有秩序地運轉,這可能創造出高效率,但並不能保證企業獲得承受風險的能力。即使激發出職工的勞動熱情,人人都在勤奮地工作,將這種積極性凝聚在一起,可能會出現奇跡,但這構成不了企業駕馭不斷變化著環境的決定性因素。穩定的產品質量,在企業的發展曆史上使企業贏得了信譽,但是它不能保證能及時滿足不斷變化了的市場需求,從而穩固住已得的競爭優勢。北京繼電器廠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隻0創新,尤其是產品上的創新,才是企業生命力的不竭的源泉。
一、企業發展的基點
(一)將企業發展的希望寄托在創新上
1.企業家的超前思考
北京繼電器廠曾是一個令人寒心的企業,麵對這樣一個企業,作為企業家的許曾騫廠長,肖鑒和書記認為,恢複生產秩序,提高產品質量,雖然困難重重,卻不是什麼不可解決的問題。因為他認為這裏的職工是好的,職工並不滿意北京繼電器廠的現狀,有著擺脫落後的強烈願望,關鍵是領導人往什麼方向去引導。
北京繼電器廠產生於大躍進年代,是1958年隨著北京大辦工業的浪潮,由家庭婦女為主組織起來的工廠,開始主要生產塑料製品。1970年,國家為在華北地區填補繼電器產品生產的空白,第一機械工業部委派阿城繼電器廠幫助北京建立繼電器廠。當時的企業大柵欄地一個塑料廠合並,正式成立大柵欄繼電器廠,生產電磁型繼電器產品。
截止到1984年,共生產了6個係列產品,全部是由阿城繼電器廠轉來的。阿城繼電器廠是前蘇聯援建的工廠,這些產品都是蘇聯40-50年代的產品。這些產品雖然也有過光榮的曆史,當初曾獲得斯大林獎,可是進入80年代,這些產品中有的已經麵臨著被淘汰的結局。
改革的時代,商品經濟在發展,企業間建立了新型的競爭關係,靠別的企業轉讓產品已經完全不可能了,出路要自己去尋求。但出路在哪裏呢?眼前不但沒有方向,甚至連線索也沒有。
2.幹起來再尋我出路
當企業要解決某一個緊迫的問題,又不知道可行的辦法時,企業家的回答是:“試一試。”管理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它需要想象力,但想象力需要實踐的啟示,並需要在實踐中逐步轉化為事實。
企業在加緊整頓生產秩序和產品質量的同時,領導組織了技術人貝和有關人員,共18人到幽靜的潭柘寺“清閑清閑”。實質上讓大家在一個排除幹擾的地方,集中精力討論--下產品開發的問題。
會議開了三天,一致的意見是企業必須停止生產當時視為維持生計的塑料安全帽,要尋求開發新產品。但是,當進一步討論應開發什麼新產品時,卻沒有提出什麼有價值的想法。有的同誌提出生產健美器械、比基尼泳裝等。主張不能放棄繼電器生產的同誌,也提不出新產品開發方向。廠長沒有埋怨這些同誌,這些同誌按他們的知識水準,已經最大限度地貢獻出了自己的想法。維持目前狀況已知道不行,但新產品開發又苦於沒有方向。企業家的性格是不會使自己在痛苦中彷徨的,他們的眼界是開闊的,現代企業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廠長把眼光投向了社會當新觀念造就新前途。
企業家並不是未卜先知的聖人,他帶給企業的也不是起死回生的絕技,而是用一種新的觀念給企業注入了活力。廠長與北京繼電器廠前任領導者的根本不同點,就在於懂得人才的重要性。深刻地認識到,企業要想開發出有前途的新產品,首先要尋找到能開發出新產品的人才。
功夫不負有心人,人才終於被許廠長請到了,而且還是一位本事不小的人。當時通過人才交流中心,請來了冶金部自動化研究所的一位技術權威,這位專家帶來了自己的一項科研課題,用於軋鋼機上的自動控製的調速器。雙方都是真誠的,但這種真誠並沒有保證這項新產品獲得成功。
企業開發一項新產品,能否獲得成功,既決定於技術因素,也還要決定於經濟因素。新產品屬於冶金係統的技術改造項目,對於北京繼電器廠來說等於要調整產品方向,使企業的經營完全進入了一個陌生領域,要打通各方麵的關係,存在著太多的障礙。另外,要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投入的資金也太多,周轉也太慢,對於當時的北京繼電器廠,風險太大,困難太多。因而新產品開發最終還是停了下來,人才也沒有留住。開發新產品的第一次嚐試失敗了。
對企業家來講,失敗並不都是消極的,失敗表明了企業一次能成功的原因,失敗能使人對事物有更深的認識,從失敗中總結出更符合真理的觀點。這次失敗說明,新產品開發不能僅按現有人才去選擇項目,而應當按項目的需要去尋找和培養人才。
由於企業經過整頓,產品質量提高,企業贏得用戶的信賴。在華北電管局的大力推薦下,北京繼電器廠終於獲得了科研所轉讓的新產品。從這裏開始,奠定起振興的基礎。
(二)產品開發使企業的發展有了希望
1.新產品新成果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頭腦,機會是在不斷探求中獲得的。北京繼電器廠在尋求開發新產品機會中獲得一個信息,南京自動化研究所根據1983年水電部樂山會議精神,於1984年底開始研製數字式低周波繼電器,這項技術屬於當時國內領先水平,被水電部定為低率減載技術的換代產品,其在國內的潛在市場十分可觀,低周波繼電器屬於小型產品,象阿城繼電器廠這樣的大廠當時還看不上眼,但它很適於北京繼電器廠這樣的小廠生產。低周波繼電器又是一種技術密集性產品,北京繼電器廠處於市區稠密居民區中,生產這類產品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於是,在華北電管局的協助下,北京繼電器廠與南京繼電器廠頻繁接觸,積極爭取實現這項技術的轉讓,成為低周波繼電器的定點生產廣。
一項事業的成功決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現新產品轉讓的過程中,各廠家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中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安徽滁州無線電廠。安徽滁州無線電廠是一個有多年生產電器產品曆史的企業,該廠生產的電子秤全國有名,全廠300多人,大中專工程技術人員100多名,工人中文化素質也較高。就這些基本素質相比,北京繼電器廠完全處於劣勢。
在最初階段,南京自動化所對北京繼電器廠持懷疑態度,對其能否掌握這項技術、生產出合格產品很不放心。在答應將這項技術轉讓給北京繼電器廠的同時,也把這項技術轉讓給滁州無線電廣,而且宣稱,如果產品質量保證不了,還要將產品轉讓給其它企此,誰技術吸收的好,產品質量過硬,將來就選擇誰為定點廠。現在擺在北京繼電器廠麵前的是一個機會,也是一次考驗。一個企業的總體能力並不是基本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按一定結構組合成的效能。一年之後,進入樣機驗收階段,各單位將樣機帶到南京,南京自動化所來了個突然襲擊,提高了試驗標準,讓樣品接受在零下40條件下的考驗。其他廠家全都敗下陣來,唯有北京繼電器廠的樣品正常發揮作用。事實勝於雄辯,北京繼電器廠無可爭辯地成為低周波繼電器的定點生產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