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聖治、德人與神人(3 / 3)

我們看中唐李賀所寫的《致酒行》: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詩裏講了兩則故事:一是漢武帝時主父偃在未見漢武帝時的困頓,但經漢武帝賞識,立即委以重任;二是講馬周到長安求官不得,貧困潦倒,不得已去給一位將軍當食客。當時唐太宗就某個問題讓大臣們想辦法,那位將軍請馬周代筆,寫一篇策論。唐太宗看後,不相信是這個將軍寫的,連文化都沒有的武將,怎麼可能寫這麼好的奏章?那個將軍也很老實,說不是我寫的,是我的一個食客寫的。結果唐太宗就直接召見馬周,召見後談完話,了不得,這是個人才,馬上就給他一個很高的職位,讓他去獨當一麵。漢唐宋在選拔人才方麵,民間有德有能的人,可以直接任命。我們現在就不行,首先要經過人事部門、組織部門的層層程序,想把有才有德的人破格提拔起來,如果沒有進入這個軌道,是根本不可能被提拔的。編外之人,哪怕有張良、劉伯溫的本事,如果沒有進入體製內人事部門、組織部門的軌道,你就一邊喝茶睡覺去吧!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們現在的幹部製度,還是要多考慮以後怎樣把這個製度健全,不然的話,在人事製度上會拖國家民族振興的後腿。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就是要能夠明察秋毫,對世間的事情能夠有真正的觀察和分析判斷,而且能夠把應該做的事情都料理好。“行言自為而天下化”,就是讓整個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讓老百姓的情和言都處於不加幹涉的“自為”狀態,就達到了“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這樣的境界,這樣才叫做聖治。

“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舉目揮手,老百姓都會心甘情願地聽你指揮,實際上也無所謂聽你的指揮,他自然而然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此之謂聖治”,這就是“大聖之治。”的確,這個話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很難。“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這兩句話是政治的要害。我們天天談管理,天天談策劃,關鍵是看你這個機構是不是合其宜,責、權、利是否恰到好處。

阿敏當經理,一個小攤攤,有幾十號人,就這幾十號人經常弄得他頭痛。有的人不能幹,錢拿少了,有意見;有的人拿了錢又不做事,讓人很頭痛。怎樣使自己“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讓真正有能力的人走到工作崗位上來?當然,不要說政府,一個小企業、一個小攤攤,我們都應該做到讓能人居其位,事得其人,人得其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一個團體、一個企業有沒有活力,能不能幹一番大事,關鍵就看這兩條。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我們能不能夠“畢見情事”?當然,有的人很能幹,就能夠畢見情事。對外邊的事情,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該為,哪些不該為,心裏明白。這樣做事情就能上路,就能把事情料理好。

諄芒說了聖治,但是苑風還是不滿足,說:“你剛才說的是世間的能人,我聽清楚了。現在我‘願聞德人’,也請你講一講。”什麼是德人呢?於是諄芒又給他講“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