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聖治、德人與神人(2 / 3)

苑風就說:“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願聞聖治。”苑風當然是在世間,是橫目之民。在四川省“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發現有“縱目之民”,眼睛是豎起長,不是橫著的。我們看三星堆裏的文物,有很多人的眼睛就像帶了望遠鏡一樣,是縱目。以前的《華陽國誌》就有記載,我們四川人都是縱目之民,現在變成“橫目”了,但不能成天去“橫目冷對”,那樣不好。“願聞聖治”,我們還是希望和諧社會,想把世間料理好,想天下太平,你是不是給我們講些聖治的道理呢?

諄芒說:“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這個也不難理解,什麼叫“聖治”呢?職官設置得當,就是整個政府機關職位的安排,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職能部門的設立都恰到好處,沒有官浮於事的現象。我們看到有些文獻,乾隆皇帝的時候,全國吃皇糧的隻有四萬人,那時中國的版圖是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裏,當然,軍隊不在其列。那個時候部隊大概有一百萬人,包括滿蒙八旗、綠營漢兵,也不過百多萬人。吃皇糧的,就是有政府職稱的。現在我們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吃皇糧的有四五千萬人吧?

上次我去保定,看到了河北總督衙門,是明清時的建築。一個總督一年有多少俸祿呢?幾十萬兩銀子,這是非常豐厚的。但是,這個錢不是他一個人的,他要請師爺,要請秘書班子,還有警衛、雜役等,都由他開工資。年俸幾十萬,月俸也就幾萬,實際最後落到自己手上也就沒多少錢了。為什麼呢?平日裏人來人往、請客送禮都要花錢。出門也不像現在有公車可以用,以前的衙門有轎子、有馬車,但是轎夫你要給工錢,車夫、馬夫也要給工錢。一個省政府的總督,黨政一把手,他請的幕僚可能有幾十個,一年就是幾萬兩銀子。師爺可能也有幾個,每個月都要給幾十兩銀子,一年都是幾千兩銀子。如果是重要的師爺,那就要高薪聘請,工資和你二一添作五都有可能。你要禮賢下士,逢年過節要請客。每年還要到京城去打點,有那麼多京官、那麼多宦官要去打點。衙門要維修,還有自己一大家子人要吃飯,等等,這些錢都由自己出。看起來那麼多銀子,一年算下來是沒有什麼錢的,實際上真正很窮。

現在呢,什麼都是公費,出差是公車,住旅店不要錢,秘書不用官員養,辦公的地方有省委辦公廳、市委辦公廳,都是由國家來掏錢。古時的辦公費用都是自己出錢,不是皇上、國家給你掏錢,辦公衙門等於是私人掏錢養活一個班子。以前的一個縣衙門,就是現在一個縣政府,最多像武鬆一樣,有個武都頭,相當於縣公安局長,再養幾個差員,加上刑事師爺、錢糧師爺兩位而已。

那時候衙門隻有一個班子,現在是四大班子,還有武裝部、公安局、稅務局、財政局等部門。現在的幾十個部門,以前都是縣太爺一個人挑了,縣太爺一年的俸祿也就是幾百兩銀子,師爺還要自己請。當然縣太爺請師爺,與總督衙門請師爺的檔次不一樣,就像請鄉村教師和北大教授,級別和消費不一樣。所以那個時候的政治、政務是很簡單的,哪像現在這麼複雜?我們現在有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監察部、紀委、反貪局等,這些機構都是層層重疊,以前哪有那麼多部門呢?中央部門最多一個刑部、一個大理寺,也就是這兩重司法衙門,而且他們還是互相監督的。

古時候的人才選拔機製

“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先秦的時候,沒有科舉製度,在一個諸侯國裏,隻要你能幹,國君看得起,或者是宰相、大臣看得起,就可以直接把你提拔到領導崗位。到後來,魏晉的九品中正,隻在貴族之中選,就有點世襲製的狀態,就像歐洲的中世紀。老百姓再能幹,也隻能當一些虛職,隻能當秘書、副職,不可能當正官。到了隋文帝實行科舉,才開始從老百姓當中直接考試選拔人才。但是從隋文帝的科舉到武則天這個過程,這麼一百年,實際上還是貴族壟斷的官場,老百姓能有幾個參加科舉呢?到了武則天以後實行的科舉,這下才叫天下寒士盡開顏,老百姓都可以去考,但是真正把科舉製度應用得好的還是宋朝。從宋朝開始,貴族、官僚不能壟斷科舉,隻要你十年寒窗,就可能金榜題名。那是任人唯賢、任人唯能,隻要你文章寫得漂亮,能切中時弊,也可以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