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生死都是德(2 / 2)

“而生物”,相應的事物就在那裏生出來了。我們看昆蟲的變化,有卵的階段,有幼蟲的階段,有蛹的階段,有翅膀長出來的階段(又稱羽化),它都是“留動”,但這個“留動”既是動的,又有相對靜止的一個方麵。所以,它才能生物,才能形成一個具體的東西。

“物成生理”,因為物成了,我們的眼睛才能看得到,耳朵才能聽得到,鼻子才能聞得到,我們的思維理性才可能對它進行觀察、分析、判斷,才能從中找出它質的東西。於是“謂之形”,它就有長短、大小、高矮、胖瘦、美醜、善惡等之類的形,我們才能把持住它的內在內容,把它確定下來。

我們的精神必然有一個載體,它就是“形”——我們的身體。這個神呢?可以說是命和形共同的作用。沒有這個形體,我們的精神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我們在學《中庸》的時候,講過“天命之謂性。”前麵一段,歸結到這裏都為“性。”

“各有儀則”,“儀則”是什麼?善善惡惡、喜怒哀樂,萬物都有稟性。因為萬物各有各的形體區分,獅子、老虎和牛羊的形體不一樣,它們的“性”就不一樣,它們的“儀則”也不一樣。好人壞人、貴人賤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些都是“儀則。”“儀則”就謂之“性”,萬物的差別性就出來了。開始是“無”,同於大通大同之中,而大同又不妨礙萬物的類別,這就是“性。”

“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那麼,作為一個道人而言,既然是“道”通過父母把我們生出來,又通過社會習染使我們各有儀則,那又怎麼使我們這個“後天”回歸於“先天”呢?就是要“性脩反德”,而且還要“德至同於初”,也叫“德至”,就是回歸於德。在社會生活之中,在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網之中,有貴賤貧富之分,順逆得失之分,各種是是非非的事,把我們的心性攪得很亂。怎樣使我們從社會的這些習染之中得到淨化?用佛教的話說,怎樣把“顛倒見”顛倒過來,就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修性,修性的目的就是返德,也就叫返璞歸真。

“德至同於初”,就要回到“泰初有無”,回歸於那個地帶。“同於初”,“同”作為動詞,回歸於初,但是“同”又作為狀詞,表示一種狀態。什麼叫“同”?“同乃虛”,同就是無。“虛乃大”,我們談大同,談太虛,太虛就是大虛嘛!同什麼呢?我們現在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分別見引起的;如果你同了,就叫無分別見。無分別見就叫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菩薩境界了。《道德經》裏講:“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大家可結合本段文字,好好與《道德經》第一章結合起來參究,就會感到妙處無窮。

《齊物論》裏講“齊物”,也就是要同物。同,憑什麼去同?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同,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都有生死過程,也要生兒育女,你說同不同?一窩老鼠的生命過程、形體狀態,用現在的基因學說來看,人的基因和這些動物的基因,百分之九十幾都是一樣的。哪怕和魚相比,也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一樣的,你說同不同?所以“同乃虛”,真正最相同的是“虛”,借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空性。”“空性”是大家都具備的,“照見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這些都是相同的。所以“虛乃大”,大就是“無外。”什麼是“無外”?形體的空間“無外”,時間“無外”,這就是永恒,就是絕對。

所以我們看這一段,一定要反複咀嚼,反複感受,簡單的幾句話,就把我們精神生命的起源、發展、歸宿作了一個總體的介紹。當然這個介紹隻是個大原則,簡單、粗略,但並不妨礙它在《天地》這篇文章中的核心地位,莊子講的很多寓言故事都在闡述這個核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