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是一種動能、一種力,這樣麵對事物,才能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地去加以關注。所以這個“一”,它是統一的、全能的;但是,這個全能,又什麼都不是。“有一而未形”,你說它是什麼?還是“無有無名。”所以“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它是同一個層麵上的,好像事物向前進了一步,但是,正是這一步,“物得以生,謂之德。”因為“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說穿了,就是我們所謂的“道”,既是“先天地生”的,也是先意識而“有無”的。
《道德經》裏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裏說的就是“未形”,正因為它未形,物得以生。這個物不是一個具體的物,是泛指所有的自然現象、精神現象,這些都是從這裏產生出來的。“物得以生,謂之德。”“物得以生”,是道的作用,道的作用就謂之“德。”生出、收獲、衰敗、死亡,“生滅”都是道之“德”,都是道的作用。再強調一下,道家在這裏講的德是自然之德,是至德,不是儒家所講的倫理之德。《易經》講的源自道家,當然,儒家也常自覺不自覺地吸收道家的思想。
《易經》講“天地之大德曰生”,但“天地之大德曰死”也與之同理。死還是德,大道的運行不能隻有生,沒有死,生死是道一體的作用。正是這個一體的作用,才有道的精神和實踐。所以,我們要看到生死都是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未形者有分”,盡管“物得以生,謂之德”,有個東西生了,但是“未形者有分”,它是有物之始,處於陰陽萌動之初,陰陽萌動之始。
“且然無間”,好像縫隙都沒有一點兒。就像《道德經》裏講“有物混成”那個狀態,這個就叫“命。”我們談中醫、談命的時候,想把這個命掰開看一下,掰得動嗎?我們的眼、耳、鼻、舌、五髒六腑,渾然一體,又各具功能。但實際上這個“命”不等於眼、耳、鼻、舌,不等於五髒六腑,它是渾然一體,運行不殆的,要把它分開來,是沒有辦法的。五髒六腑我們可以把它分開,但是命沒法把它分開。什麼是生命?它是一個活潑潑的、自在自為的一種存在。用黑格爾的話說,不僅僅把外在變成內在,同時又把內在的變成外在,這個就叫生命。
這是黑格爾的一種說法,但莊子這個說法比黑格爾更具神秘性、更具實在性。為什麼呢?“未形者有分”,我們的命是怎麼來的呢?禪宗裏邊的說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我們就有這個東西在。到底是什麼?是我們這個形的一百多斤嗎?是胖是瘦嗎?是高是矮嗎?是少是老嗎?這個命和男女老幼、強弱美醜都毫無關係。你要說它有什麼形,它沒有形,但是它有“分”,“分”什麼呢?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你說這個是不是分?它是有和無的一種陰陽萌動的開始,自身渾然一體,這就稱之為命。這裏所說的命,和我們平常理解的命還不一樣,這個命就是稟賦。一個人的稟賦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說不清楚。我們要把這一段講完了,你才能把概念弄得清楚。
大通大同,各歸各類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留動而生物”,學習唯物辯證法的也知道,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在動的過程之中,我們看到了它靜的那個方麵,雖然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但是,就在它永恒絕對的動之中,仍然有它相對靜止的一麵,這裏就把它稱為“留動。”地球生命的形成有個“留動”的過程,地球的地質狀況,如果沒有若幹億年的穩定氣候,沒有一個穩定的地質時期,就不可能形成生命。金星、水星沒有相對穩定的地質時期,所以就不可能形成生命。
我們每個人一輩子,從生到老都有“留動”的階段。嬰兒時期是嬰兒的“留動”階段,少兒時期是少兒的“留動”階段。嬰兒在媽媽的懷裏吃奶,嬰兒在搖搖床裏睡著,乃至於以後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大學,每一個階段都可稱之為“留動”,它都是穩定在一定範圍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