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得人之容,衣食無憂(1 / 1)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宇。”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宇宙的開端是“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哲學、老莊的,對這些都很熟悉。“泰初”,宇宙的開端,世界的開端。《聖經》的《新約·約翰福音》第一句就是“泰初有道,道與神同在”,也是講“泰初。”但是,中國的文化裏沒有上帝,“泰初有無”,這個“無”是什麼?意思很明白,“無”就是沒有。“泰初”有個東西叫“無”,叫沒有。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叫“有”?我們眼睛看得到的叫“有”,鼻子聞得到的叫“有”,耳朵聽得到的叫“有”,舌頭嚐得到的叫“有”,手摸得到、觸覺觸得到的叫“有。”借用佛教的話來說就很明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感知到的東西就稱為“有”,感知不到的東西就稱為“無。”有些事物、有些東西,我們眼耳鼻舌身感知不到,但可以意識推理,我們的思想可以感知。若是心都不能感知,那當然就是“無”了。

很多年前,有人問我,有沒有一個東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感知不到,這個東西存不存在?我說不存在,即使存在你也感知不到,對你的精神而言同樣是“無。”非洲和太平洋上,那些至今沒有現代通信網絡的地區,那些原始部落,都是存在的,但沒有新聞報道他們,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情況。對我們來說,他們仍是“無。”

所以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都是相對於我們精神的感知而言的。那麼,“泰初”的“無”,在宇宙開端之前,甚至在宇宙開端之前的之前,有沒有呢?我們還是說有個“有。”作為人,總之離不開這個“有”,若什麼都沒有,這個世界空空蕩蕩的,就不好玩了。但是,“有”個什麼呢?這個“有”也等於是“無”,因為這非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所能觸及的。所以,管它什麼有沒有,總之應該有個“有”,我們還是把它咬定。“有”,是有,肯定有;但是“有”是什麼呢?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這個“無”,就是“無有無名。”這一段《齊物論》裏講得很細,可以結合著看。

“名”是概念,應有內在的規定性。如果沒有這個規定性,“名”也就“無名”了。這個“無”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它是什麼名字呢?什麼名字都安不上去,所以是“無有無名。”但是不要小看這個“無”,這個“有”,“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我們經常說“抱元守一,萬法歸一”,這個“一”恰恰就是從“泰初有無,無有無名”出來的,因為它是“無”,它是“無名”,沒有分別、沒有內容。用哲學的話來說,它沒有規定性,更沒有質的規定性,沒有概念,你又如何去料理它呢?正是因為它的這個純無,本身就是“一。”我們經常說“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什麼叫一心一意?什麼叫全心全意?就是心裏不要有其他內容來影響我們的精神,如果我們的精神上有內容了,就不叫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