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諸侯為什麼辭職(1 / 1)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何故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被封為諸侯,自化一方。後來堯把天下禪讓給了舜,又過了幾十年,舜又把天下禪讓給了禹。舜讓位給禹的時候,伯成子高辭去了諸侯,免冠掛印,告老還鄉當農民。當然,這裏在年齡上說不清楚,因為三代之時,堯治天下,湯湯洪水,那個時候禹也出生了,禹的父親鯀,治洪水無功,被堯帝殺了。堯帝活了一百多歲,舜當天子,也是當了七八十年,大禹接天下的時候,到底多大年齡,我們也說不清楚。

伯成子高在堯治天下的時候就立為諸侯,可能也是百八十歲了,年齡問題我們也就不去論了,莊子裏邊的寓言故事,也不必當真,但這個故事很有趣。到了禹當天子的時候,這個伯成子高就掛職還鄉,打了辭職報告,炒了老板的魷魚,自己回去耕田了。“禹往見之,則耕在野”,大禹王就覺得很奇怪,你為什麼要辭職呢?於是就親自去拜訪他,看到他正在耕田種莊稼。“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當然大禹也很賢明,也很懂得尊老愛幼。麵對前朝老臣,作為新立的天子,當然要趨於下風,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甘拜下風,表示謙讓。老虎、獅子尋找獵物的時候,經常都要趨於下風,怕自己的氣味把獵物嚇跑了。

猛獸捕獵要趨於下風,禮賢下士的人,也要趨於下風,這是規矩。所謂的賓主有位,主位在什麼地方?賓位在什麼地方?貴賓是坐上風位的,主人作陪,隻能坐下風位。所以禹見到伯成子高,不但“趨就下風”,而且是“立而問焉”,站在下風,恭恭敬敬地問。問什麼呢?“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何故也。””當年堯爺爺為天子的時候,你立為諸侯;堯爺爺後來把天下讓給了舜爺爺,又過了幾十年,舜爺爺又把天下讓給了我。為什麼堯爺爺、舜爺爺當政的時候,你甘當諸侯,為國家地方的治理做出了卓越貢獻;而我一接班,你就告老還鄉了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我的德不夠,或者是我有什麼不是之處,引起了您這位元老辭我而去?

“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對禹的責問,子高老老實實回答說:以前堯爺爺治天下的時候,沒有什麼獎罰製度。並不是說,你們努力幹活,兢兢業業做事,就獎賞,就評勞動模範、評優秀幹部,他沒有這個舉動;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全都是一片朝氣,生機盎然,大家都為這個社會盡力。他不搞懲罰,也沒有法令,但是老百姓反而畏懼,不敢胡作非為,上上下下都結為一心,不敢去亂搞。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從曆史發展觀來說,還是有道理的。堯舜時代還未形成國家形態,所以中國曆史把夏代作為有國家機器的開端,也有道理。從莊子的書上介紹,國家機器是從夏代開始,從大禹開始的。大禹王接了天子位之後,賞罰條例就出來了,作善就賞,作惡就罰。老百姓趨吉避凶,就開始順應法律了,也就是有社會化、有尊卑貴賤之別了。這樣一來,人就失去了道心、道性,被迫接受了社會的陶鑄。於是“德自此衰,刑自此立”,本來很純樸的社會,老百姓這種“天德”自此就削減、削減、再削減。而刑罰、法律製度自此一立,就愈演愈繁,愈演愈嚴,愈演愈密。這樣的話就“後世之亂自此始矣”,以後百年、千年乃至萬年的發展曆程中,亂象、不安定的因素就從這裏開始了。“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所以你趕快走吧,別在這裏耽誤我耕田了。說完,“俋俋乎耕而不顧”,自己在田裏勞動,不再料理大禹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