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堯帝的逆向思維(2 / 2)

封人聽到堯帝這麼一說,就把自己的一套理論抬出來,首先把堯帝給批了一通:以前我還以為你老人家是聖人,現在看來不過是位端方君子而已,還夠不上聖人的資格。要知道“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老天爺生育了萬民,各行各業各有相應的職能,各人有各人的職務、職責。男子一多,人丁興旺,讓他們各盡所能就可以了嘛。“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多舒服,何懼之有啊?

“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有了錢,分給大家嘛,來之於大眾,還歸於大眾;來之於社會,還歸於社會;那麼你又何事之有呢?你就沒有事了嘛!你如果把錢都揣到自己的錢包裏,讓大家都窮,你自己富,當然這個事情就來了,麻煩就多了。

你看封人這個官員,簡直是神仙。他繼續說,什麼是聖人?就是“鶉居而鷇食”,像鵪鶉一樣,整天待在籠子裏,心安理得,該睡覺就睡覺,該吃兩口就吃兩口。又像“鳥行而無彰”,鳥在天空飛的時候,你哪能看到痕跡呢?我們經常說牛羊在山間裏跑,還會把羊腸小道踩出來,“鳥行”就沒有什麼痕跡。所以隻要安居而順處,隨分所養,不要去多操心,多費神,那麼我們這個日子就過得很舒服、很坦然。就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飛翔,但是又無痕跡泄露。禪宗洞山禪師的公案“行鳥道玄路”,出處還是在莊子啊。

當然,“天下有道”,則天下太平,老百姓、草木、水鳥、禽獸等,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人與自然和諧了,人與社會和諧了,這就是“則與物皆昌。”

如果“天下無道”,處於一種混亂狀態,那麼作為皇上、作為領導者,“則修德就閑”,不僅要修德,而且還要就閑,就是要閑居,要使自己超然事外而潛心養德,以待時機。這樣才能善於調理天下之事,順時處變。

“千歲厭世,去而上仙”,活了一千歲,在社會上過久了,也就過厭了;天天吃酒吃肉,也就厭酒厭肉;天天當皇帝,也就厭惡皇帝的日子。活一千歲,也覺得不舒服,確實不想再在世間活了,於是就升天當神仙,使自己升華一下。就“乘彼白雲,至於帝鄉”,駕鶴西去,到昆侖仙山的地方去過日子,位列仙班,那自然就“三患莫至”了。哪三患呢?就是多懼、多事、多辱,這三患就不會來找你的麻煩了,自然就“身常無殃”,自己一生也就太太平平的,“則何辱之有!”也就沒有什麼麻煩了。

“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封人說完就走了。堯帝聽了這一番高論以後很激動,就跟著封人緊隨不舍,還想繼續請教。封人對他說:“回去吧!回去吧!”就不再料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