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莊子批判的預見性(2 / 2)

被誤解的“無為而治”

“治,亂之率也,北麵之禍也,南麵之賊也。”通過以上一係列的評說,許由又說,治,往往是亂的根源,我們為了尋求天下大治,而下了種種藥。就像一個病人,有了病要吃藥,把自己變成一個好人。但是“是藥三分毒”,高明的醫生可以藥到病除。如果是一些溫吞水的醫生呢?你就病上加病,麻煩得很。所以,中國幾千年以來,求治的方法很多,理論也很多。特別是我們在學方孝孺的《深慮論》時看到,不管是秦始皇也好,漢高祖也好,漢武帝也好,乃至唐太宗也好,宋太祖也好,他們都是求治。他們製定了一係列的方略和治國大綱,看起來天衣無縫,完美無缺,無懈可擊,但恰恰就在這種圓滿之中,仍然隱藏著亂的機,而且是非人力所能掌控的因素。通過幾十年乃至一二百年,衰象就顯現了。所以“治,亂之率也。”

治,特別是中國曆史上幾次變法,有使之變強的,也有使之變弱的。商鞅變法使秦帝國達到了極盛,但又成為秦帝國覆滅的一個根本原因。王莽施行新政,結果使其政權迅速瓦解。王安石變法,看起來是一件好事情,但實施時利弊參半,還引起反複的“黨爭”,結果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衰弱。怎樣變法?這在中國曆史上,曆來都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到了鄧小平改革,他老人家明白這個道理,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顯得萬分謹慎。毛主席說的那些豪言壯語,天下大亂是好事,不是壞事,通過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他明白這種規律,但沒法掌控這種規律,因為他還是身不由己,整個國家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那時有七八億人,幾百萬幹部,造反派也好,支持派也好,每個人都各有所思,各有所謀,麵子上都聽他老人家的,實際是不是呢?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求治”在道家學說裏是否定的。當然,對治國之道,道家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就是無為而治——治是有為,有為就會越治越亂,這在道家學說裏是根本原則。圍繞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已經爭論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都還在爭論,到底什麼是無為而治?可能沒有多少人懂,大多數人都誤解了無為而治。《道德經》也好,《莊子》也好,誰也沒有把這個“無為而治”說得很清楚,隻是給了個概念和原則,用現在搞策劃的語言來說,就是先搞個概念出來,然後去做這個概念。無為而治這個概念該如何去做?在中國曆史上,除了“文景之治”稍好一點外,“貞觀之治”也想學一下“文景之治”,但“貞觀之治”實際上相當有為,因為唐太宗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怎麼可能像漢文帝一樣敢於真正放下,不去有所作為呢?所以“治,亂之率也。”

“北麵之禍”,古時天子麵南而席,諸侯臣僚麵北而立。“北麵”就是指天子以下的官僚機構乃至老百姓。上麵求治,就會擾民,擾亂社會運行的慣性。對下麵的人,不論基層幹部還是老百姓,都會帶來麻煩和禍患。“南麵之賊”,就是說對皇帝也會造成麻煩,不論對君、對臣、對中央、對地方都會造成麻煩。當然,我們現在搞改革開放,實際上也在搞變法,也在求治,是要把當年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治國大綱糾正過來,使國家走上和諧發展之路。通過有機的和諧麵麵俱到,使整個局麵在祥和的範圍內發展,這就較為穩妥了。

齧缺是許由的老師,是一流的神仙人物,許由的這些功夫是他教出來的,許由怎麼會對老師倒打一耙呢?當然不能這麼去理解,這是許由假借批評自己的老師,從而把堯帝給批了一通。因為他所批評的這一切,是堯帝正在幹的和正準備推行的這一套治國方略啊。而自此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狀況恰如這篇寓言裏那樣推衍開來,莫能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