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說還是講傳承的。堯帝的老師是許由,許由的老師是齧缺(缺了門牙的人),齧缺的老師是王倪,王倪的老師是被衣。文中先把這層關係交代清楚了。
“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大家都知道上古三代“禪讓”,堯很賢能,看到有道的人,就想把天下讓給他,自己不想當天子。就這樣讓過去讓過來,大家都不願意當。有一次,他問許由,你的老師、我的師公齧缺可以當天子嗎?我去說,他可能不聽;你去請,也可能請不動;我想請太師公王倪來迫脅他當天子。因為這些人都是神仙,可能都活了幾百歲,而且還是很年輕的這一類神仙。
“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不行呀!這樣很危險。我的這個老師齧缺是千萬不能去當皇帝的,如果他當了天子,整個天下的局勢就危險了。於是許由就介紹齧缺的為人。
“齧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齧缺這個人,聰明睿智。我們經常看到有些皇帝駕崩了,寫的悼文裏邊常說,某某皇帝是聰明睿智,天縱神武,了不得,那個腦殼靈得不得了,屬於是每秒運行幾億次的計算機。“給數以敏”,“數”是頻率,辦事非常敏捷迅速。“其性過人”,他的那個能耐超過常人,他有廣泛的能力,有人是天才,他是全才,什麼都懂。“而又乃以人受天”,他作為一般的能幹人可以,你要讓他去當天子就不行,因為他經常想以人的力量來駕馭天命,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人定勝天,豪氣萬丈高。
“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審”在注解中作“精明”講,他很精於發現別人的過錯,經常去督查、審查別人的過錯,而不知這些過錯從什麼地方產生。現在網上有個著名的經濟學家在說社會保險金的流失問題,說十四屆三中全會有個決議,談到社會保險金要如何製度化、規範化,應與政府、企業脫鉤。從上海的社保案到全國大大小小的社保案,都是社保基金在政府的控製之下,職能不分,給少數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挪用或貪汙。當然這是製度問題引起的腐敗,應該從製度上加以遏製。所以有些過錯並不是某些官員的過錯,而是環境、製度引起的,整個氛圍都是那個樣子的,就造成某些人不由自主地犯罪。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料理好了這個環境,就可以將發生過錯的苗頭消解在萌芽狀態。所以一個優秀的製度,一個優秀的環境,一個優秀的氛圍,就可以使人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齧缺精於拈過拿錯,但卻不知過錯為什麼會發生。而一個高明的人,治亂治於無形,正所謂“上治治未亂,不治已亂”“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聰明的皇帝、宰相治未亂,不治已亂,他們把國家可能發生動亂的苗頭、機兆都統統消解於無形之中,不允許出現麻煩。人的過錯同樣如此。有的人不自覺的時候要犯錯誤,如果他有一些優秀的師友在一起,無形之中就把他犯錯的因,在不知不覺中給抽掉了,他就不會犯錯誤。如果布置一定的氛圍,很舒服、很安逸,也不會去犯錯誤。我們看莊子的這些語言,處處都會引起我們深思。所以齧缺這種隻會拈過拿錯,不懂治未亂的人,“與之配天乎?”有資格去當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