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使自己進入“無”的境界2(2 / 3)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到外邊去考察,從南到北,“遊乎赤水之北”,回到北邊,登上昆侖之丘,昆侖是在西方。你看黃帝南邊去了,北邊也去了,最後在西方“南望。”“南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尋找光明。但就在他尋找的過程之中,就恰恰失其“玄珠”,把自己的心丟了。所以我們看洞山祖師那個“悟道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殊。”實際上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的東西丟了,不得了——“使知索之而不得”,“知”者智也,他就派智慧大臣去尋找,找不到。“使離朱索之而不得”,“離”,在易經中的離卦屬火,是南方之象,象征光明;“朱”是紅色,也是光明,光明加光明,也就是更加智慧,去尋找還是找不到。“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什麼是“喫詬”?二郎神的“哮天犬”,它鼻子的搜索功能比搜索犬還強,把這些手段都使盡了,還是找不到。“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什麼是“象罔”?就是睡著了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管,一心不用的“無心”先生,但就是這位無心先生,一下就把“玄珠”找回來了。

黃帝很奇怪,說,我派了那麼多神通廣大,智慧超群的人去找,都沒有找到,派了“象罔”這麼一個又瞎又聾又跛的人,怎麼一去就找到了呢?這個故事很巧妙地比喻了我們修道的過程。特別是有些“閉關”的人,用了很多工夫,天天閱藏、看書,修這樣功夫、那樣功夫,就是“使知索之而不得。”換一種方法,“使離朱索之”,離朱就是“加行”,加行再加行,加了行以後仍然不得。“使喫詬索之”,“喫詬”是專門撿髒東西吃的,你說我入得佛,入不得魔,我就入魔來看一下,這樣來找,還是找不到,因為你還在“兩邊”轉嘛。

佛法講“兩邊三際斷。”這個“象罔”就是“兩邊三際斷”,既不入聖,也不入凡;既不入佛,也不入魔;既不進入過去,不進入未來,也不進入現在。所以“象罔”進入了這個狀態,了不得,大徹大悟,就把“玄珠”給找回來了。

把“玄珠”找回來了,於是乎黃帝就很感歎。所以我們看《大宗師》中說,要“外天下”,進而“外物”,再進而“外生”,這樣就可以“朝徹”——大徹大悟。道家講“絕聖棄智”是堅定的,要達到對大道的體悟,就必須放下社會性的情感和知識,不然你就無法體悟這個超越社會性的道。這裏反複在談“知識”和“靈性”的關係,“知”和“不知”的關係,“擁有”和“不擁有”的關係。再看《知北遊》中,黃帝自己體悟到的“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這裏邊奧妙無窮,我們怎樣在這個方麵使自己得到升華?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大家到龍江書院來學習,我也苦口婆心地就這個題目反反複複地說。說穿了,道家學說和禪宗都是在說這個事情,反複提示這個事情。把這個事情弄好了,你哪還需要去讀其他的書呢?你在學道這件事上,本錢就到位了嘛。

齧缺不能當天子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為人也,聰明叡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