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大道與萬物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其與萬物接也”,大道與萬物接。“至無而供其求”,這句話不好讀,翻譯過來就非常好讀了。“至無”就是空,就是一;“供其求”就是需求很廣泛,現在全世界的消費者有六十五億人,中國有十三億人,“供其求”,就是供這麼多人無窮無盡的需求;這個“求”是萬,“無”是一,說穿了就是“一”和“萬”的關係,“少”和“多”的關係,“簡”和“繁”的關係。大道至簡,萬物至繁。正是這個“至簡”,恰恰能夠產生“至繁”,能夠給與“至繁”,養育這個“至繁”的萬物。
所以要“至無”,我們精神上也要使自己進入“無”的境界,如果我們不進入“無”的狀態,那我們就很可憐了。有了一點成績、一點能力就翹尾巴,那你的尾巴也翹不了多高。如果你執著於自己的成就,就會局限自己的心量,也就限製了我們的胸懷和視野。隻有把胸量放在“無”的狀態,胸量才能無限大,方法才會無窮多。
“時騁而要其宿”,萬物永遠在流動之中,在變化之中;但是不論怎樣變化,怎樣發展,花樣再多,都要歸“一。”像《道德經》中說的“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時騁而要其宿”,就是這個意思。有時我們以老來解莊,有時以莊來解老,就會相得益彰。在佛教裏邊叫“以經解經”,在學術上稱作“內證法。”你要是在外邊去扯起圈圈來解釋,未必能解釋得清楚,你是一己之見,未必合古人之意。我們以老來解莊,以莊來解老,老莊是一家人,這樣就很清晰明白,不會走到偏路上去。
“大小,長短,修遠”,就是能大,能小,能長,能短,而且還可以永恒。“修遠”就是永恒。大道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我們的心能觀大,也能觀小。願炯法師傳的“觀咒輪”,能夠觀比針尖還小一萬倍的東西。這就是心的功用,如果要放大,想要看到整個銀河係、整個宇宙,注意力也可以放大。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奇妙,可以放得很小很短,也可以放得很大很長。
我們現在在教室裏,可以看到房子的曲線輪廓。我看到這本書的距離不到一尺,看劉某某的距離是七八尺,我們的注意力都是可以自由長短收放的。當然得了近視眼,你就看不到遠的地方,要配眼鏡;得了老花眼,看不到近的物體,就要配副老花眼鏡;有了望遠鏡,就能看得更遠;有了顯微鏡,就可以看得更小。總之,我們這個觀察力、我們人的智慧性,這個“知性”是不拘一格的,隨方就圓、可大可小,而且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