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萬物從之乎。”如果你不是“王德”之人,今天要去忽悠一件事情,肯定沒有人料理你。就像我們這個書院,我也是寡德之人,在書院裏說話沒誰料理,外邊也沒誰料理。現在那幾位老和尚,的確是“王德”,他們說一句話就管事,千裏之外和之啊!我自己在這方麵還需熬煉二三十年,到七八十歲了,那時可能說話要響亮一點,但現在還不行,因為德不旺,功德還不夠,資糧還不夠。
思量個不思量的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道德經》中也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那麼,什麼是“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呢?《道德經》中又講,“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當然就是“視乎冥冥”,“守靜篤”就是“聽乎無聲”,就是要使我們自己的用心達到“冥冥無聲,虛極靜篤”的狀態。
到這個時候是不是就是“無”了呢?不,“冥冥之中,獨見曉焉”啊!“明心見性”“見道開悟”,往往是在這種狀態下,在“獨見”之中。所以“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在“無聲之中”才能享受到最大的安寧。那些神經脆弱、神經衰弱的人,到了噪音多的場合之中,簡直是“六神不安”;到了沙石場、水泥攪拌機旁邊,心髒病都要發作;遇到磨玻璃的地方,想起來心都受不了。
但是你真正到了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像我們老何選的青城山的圓明宮,萬籟皆靜呀!那個地方鳥語花香多舒服。現在一個台灣人在那裏弄了個洗腳房,把原來美好的地方弄得亂七八糟的,一下子就把優雅的環境給破壞了。“無聲之中,獨聞和焉”,這裏邊我們要去感覺那個“和。”《易經·乾卦》說“保和,太和,乃利貞”,這個“和”的確是妙不可言。我們的精神之和、生命之和、環境之和,有了這“三和”,確實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如果不“和”,就要到藥王廟去報到了,一脈不和,周身不安。這個與禪宗裏的語句實際上是通的。藥山禪師在石頭和尚那裏得道後,有一天打坐,有個僧人問他:“你坐在那裏幹什麼呢?”他說:“思量個不思量的。”那僧人又問:“不思量又如何思量?”他說:“非思量。”“思量個不思量的”,看起來是一個病句,在語法上不通,邏輯上也講不通,但是在禪宗、道家學說裏邊,就是這樣的。
你想想,“視乎冥冥”,“冥冥”你又怎麼能看到呢?“聽乎無聲”,“無聲”你又怎麼能聽得到呢?但“冥冥”的確看得到,“無聲”也的確聽得到。溈山禪師說:“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焰之無窮。”我們要去思“無思”的妙處,反思自己的那個無窮“靈焰。”“靈焰”就是我們的精神,那個活潑潑的靈性,蓋天蓋地,神妙無方!所以,我們看莊子在這些語句之中的表述,和禪宗祖師大德“悟道”“修道”的感覺如出一轍。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深之又深”,深得你看不到,探索不到,羚羊掛角,不見蹤跡。盡管它如此之深,“而能物焉”,這個“物”前要加個博字,能夠博施萬物啊!因為是道嘛。道,哪裏能看到、摸到呢?它藏得如此之深,雖然是看不見,摸不著,但萬物都在大道之中,都遵循著大道的法則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剛才說陰陽不測之謂“神”,這個“精”可以說是簡單的意思,也可以說是純粹的意思。“精”當然很純潔,沒有雜質汙染,汙染了它就不可能精得起來,也不可能妙得起來,所以它精妙,確實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