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消費占GDP的三分之一。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是應對危機的重要措施。現在采取了很多促進農民消費的舉措,如家電下鄉。但是,如果農村社會事業滯後,無論怎麼鼓勵,農民依然不敢消費。他們有限的收入要用於子女教育、養老等方麵。如果社會保障發展了,就解除了農民的後顧之憂,才可能真正實現擴大內需。可以說,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是是奠定擴大消費需求的體製基礎;也是轉換發展方式,調整結構,降低國民經濟脆弱性,增強抗擊外部風險能力的前提。我國政府當前提出了“擴內需、保增長、重民生、促改革”的方針,擴內需,保增長,最終要靠民生和改革,沒有改革的推進和民生的改善,尤其是農民能力的提升,保增長隻會有短期效應,難以持續。
第三,改善民生,加快農村社會建設,有助於確保國家社會的安全和穩定,促進社會全麵發展。在改革之初,農民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在改革攻堅的時候,農民為國家的整體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改革的利益未盡以普及到農村。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了農村和全局的穩定。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但隻要這個社會把問題控製在安全範圍之內就可以確保這個社會的安全運行。有學者認為在多數人參與社會建設的情況下,穩定就是和諧的最根本的標誌。農村的穩定就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最突出、最重要環節。如果農村社會民生問題得不到改善的話就會引發大麵積的、種類繁多的社會問題。建設全麵的和諧社會就是空談。中國現在主要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我們隻有用與時俱進的精神對待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用改革的精神對待改革中日益突出的問題。如果找原因的話我們可以發現,不少主要的原因都是來自於農村。突出表現的就是農村的社會公共事業的欠缺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由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隻要讓民生問題得到切實有效的改善,我國就可以把社會不穩定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從而確保我們國家在關鍵的發展時期的社會和諧和安全。
三、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製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係進一步完善。從八個方麵對具體的民生問題作了詳細部署,這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描繪了新藍圖。
首先,轉變發展觀念,切實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目前,財政投入不足是製約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發展的瓶頸問題。要從多方入手,不斷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社會事業多元投入機製。要進一步落實公共財政政策,努力增加農村社會事業投資,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事業投資穩步增長的長效機製。各級財政要做到不欠農村社會事業的賬,並不斷提高標準,逐年增大投入的比重。社會事業各係統、各單位要統籌安排、精打細算,管好、用好、用活財政資金,最大限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要努力擴大投資渠道,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和其他政策優惠,鼓勵、引導和帶動個人、企業、銀行、外資和社會捐贈投入到農村社會事業的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其次,合理配置資源,堅持農村教育優先發展。一是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我們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深化教師人事製度改革,嚴格實行教師資格製度,完善教師選聘機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製度,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職業地位,努力使教師成為最受人尊敬、最令人羨慕的職業;吸引優秀青年到農村任教,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二是要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以縣級職教中心為核心,充分發揮各級各類農村學校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統籌”,推進農村中小學“日校加夜校,一師兼兩教”,使其成為培育文明風尚、傳播先進文化、推廣農業科技、提供經濟信息以及開展農村黨員培訓、農民多種項目培訓的重要陣地。三是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我們要健全吸引優秀人才服務農村的機製,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向農村送人才、送知識、送技術,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和發展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