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建設農民幸福家園
地方經濟
作者:付海靜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關注農村經濟增長、農民收入提高、城市化等經濟發展的問題。但是經濟發展並非目的,而是手段。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於提高福利。如果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了,實質上相當於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仍將處於“轉型發展”的背景條件下。城鄉的發展、尤其是農村的發展,凸現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緊迫性和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如何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事業;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2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建設;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麵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十二五”發展,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麵協調可持續,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一、我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原因
一是,當時經濟實力的問題。建國後百廢待興,經濟實力很弱,60年代國家每年財政收入200億、300億,2010年山東省財政收入已逼近2749.3億元,1977年全國財政收入還不到1000億元,而2012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11萬億元,在當時想大幅度改善民生尤其是農村民生問題是不現實的。改革開放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盡管經濟高速發展,快速推進,但對民生的問題重視不夠,原因有二:首先是盲目追求GDP;其次對這個社會的基本理念還不夠熟悉。
二是,當時那個時代人們行為取向的問題。在毛澤東時代,當時中國民眾在曆史上首次獲得了平等的意識,當然這裏麵的平等有經濟的曆史的局限性,但是無論如何獲得了一定的平等。當時強調的是“理想永遠高於現實”,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隻是很現實的話那就是俗不可耐的,這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另外一個價值取向就是強調長遠目標永遠高於中期和近期的目標。為了人民未來美好的生活,我們一代、兩代甚至三代共產黨人應該甘做墊腳石、鋪路磚,為人民獻出自己的一切。這兩個取向再加上當時的經濟實力就使得我們對民生問題不夠重視。
三是,沒有具體的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製度安排。實際上十幾年以前,社會學界很多學者已開始關注困難群眾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農村民生問題。有一批研究農村政策的專家,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陸學藝、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他們一開始對三農和民生問題都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但是作為製度化的安排是這幾年的事情。
二、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義
首先,改善民生,加快農村社會建設,有助於社會公正的實現,同時也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社會公正有兩個基本價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為每個人自由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而民生這個問題的改善與這兩個基本價值取向息息相關,因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隻有改善了民生才能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基本的平台。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為實現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明確了最關鍵的手段,那就是加大投入,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和發展所帶來的切身利益。隻有通過加快農村社會公共事業建設,徹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讓“鄉下人”成為曆史名詞,和諧社會才會真正到來。
其次,改善民生,加快農村社會建設。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的直接拉動力無非來自三個方麵:外貿拉動、投資拉動和內需拉動。在這三個經濟動力當中內需拉動最重要,其份量總和的70%以上,而民生問題和內需拉動直接相關。據經濟學家統計,發現對一個社會來說,內需拉動和各個群體的關係:對於高收入群體來說購買力最強,但是邊際消費意識最低,換句話說就是消費的意識開始遞減;低收入群體消費意識最強,但是購買力最低;最合適的是中等收入人群購買力和消費意識都比較強。而如果一個社會的民生問題不好的話就意味著其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中國現在就是如此,從中國社會結構群體來看是一個金字塔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人數最多,占80%左右(城市和農村綜合起來看),中等收入者占10%左右,高收入者就更少了。這樣的結構就意味著很多人的購買力偏低,有的人幹脆就缺乏購買力,而如果大麵積的人缺少購買力的話,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賣給誰?產品賣不出去企業怎麼發展?企業發展不上去經濟怎麼發展?所以農村民生問題的改善,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經濟的改善是否具有一種可持續的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