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文化資源資本化推動機製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楊蔓利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而文化資源的資本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轉型與發展的重要特征。寶雞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化資源的資本化奠定了現實基礎,建立推動機製是文化資源資本化的關鍵。寶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應從尊重區域文化個性,發展特色文化;重點打造,整體推動;資本轉化利用與資源保護相結合,提高文化資源的再生能力;樹立創新性思維和意識;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高文化生產力五個方麵建立推動機製,以期推動寶雞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寶雞文化資源;文化資源資本化;推動機製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2
我國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中已將文化產業確定為戰略新興型產業,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文化作為一種無形資源和可轉化的資本參與經濟活動,已經成為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轉型與發展的重要特征。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後,存在很多有待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的問題。文化產業不應僅僅隻是文化資源的消耗者和簡單的開采者,而應成為豐富和創造文化資源、推進其向文化資本轉化的生產者,並為文化資源的資本轉化提供現實路徑。
一、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本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參閱《辭海》中關於“資源”的注釋,對文化資源從廣義上界定為:文化資源是指能深刻反映或集中體現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和物質的生產能力以及在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中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資源。文化資源包括民俗、文物古跡、曆史人物、建築、工藝、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戲曲等。可以說,在人類為滿足精神需求、追求美好生活而創造的一切活動和產品中都有文化資源的滲透與存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其所蘊涵的巨大的文化力已完全滲透到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重要因素。狹義上的文化資源是指能深刻反映或集中體現的精神產品和精神生產能力,包括科學技術等一切社會意識形式的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資源。從文化建設的實際角度界定,文化資源是指能集中體現或深刻反映曆史和現實勞動成果精華和豐富思維活動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物質和精神資源。包括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包括民族民間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信息產業、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宗教、旅遊、園林、城市建築、民風民俗、文物等方麵。
文化資本,所謂文化資本不是文化+資本,不是文化學中“文化”概念與經濟學上“資本”概念的簡單拚湊,不應從單一的學科分類上加以理解,而是兩者的滲透與融合。它既有經濟學意義,又具文化學意義;既有財富屬性,又具價值屬性。文化資本是指以財富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或指能帶來價值增量效應的文化資源。
在我國,文化資本以貨幣化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慰藉等具體形式表現出來,是通過對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產業形態及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是一種文化經濟價值積累。確立文化資本概念能更好地克服經營活動和社會生產中表現出來的文化意義與經濟效益背離的現象,可以更好聯結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從而指導和規範生產經營活動,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所以,文化資本是一個兼具學理性以及產業化特征的綜合性較強的新概念。
文化資本、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密切相聯係。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本的來源、基礎和前提,文化資本是文化資源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的結果和價值體現,二者互為因果,推動著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以轉變為文化資本,從而進行產業化經營。隻有當文化資源進入現實文化生產和現實公共文化生活中,才具有轉化為文化資本的現實性、可能性,才可能使文化資源經過管理經營過程、生產轉化過程,最終具備持續的開發價值並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