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雞文化資源資本化推動機製研究(2 / 3)

二、寶雞文化資源資本化的現實基礎和意義

(一)寶雞文化資源資本化的現實基礎是豐富的文化資源

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裏、周秦王朝發祥地、青銅器之鄉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寶雞的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把寶雞文化資源分為曆史人物、文物古跡、民俗、建築、工藝、宗教信仰、戲曲等。

曆史人物: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裏”相傳,炎帝誕生在距今約5000年前,寶雞市西南的清薑河流域,炎帝正月十一日出生於今寶雞市薑城堡南的蒙峪,長於瓦峪,沐於九龍泉,七月七日歿於天台山,葬於常羊山。寶雞是中國曆史上周秦王朝發祥地。

文物古跡:寶雞作為周秦王朝的發祥地,文物古跡極為豐富。寶雞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多,價值大,因而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著周族的文治武功、祭祀活動和生產生活情況,是研究西周的政治、經濟、社會製度的重要的第一手文字資料。炎帝的天台山、炎帝祠和炎帝陵,薑子牙釣魚台,秦公一號大墓,五丈原諸葛亮廟,周公廟,古棧道,大散關,皇家溫泉湯峪溫泉,北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都是著名的文物古跡。

民俗:寶雞-西府一帶的民間飲食,更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裏位於關中西部,物產豐富,被稱為“西府寶地”。這裏的民間小吃也豐富多樣,尤以麵食最具代表。代表是岐山、鳳翔一帶的臊子麵、擀麵皮、大刀鍘麵等。另外本地特產還有文王鍋盔、岐山醋、金錢肉、臘驢肉、鳳縣花椒、太白香菇等也比較出名。

民間工藝:寶雞被譽為“民間工藝美術之鄉”,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紙、刺繡、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著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典型代表有隴縣和陳倉區的社火臉譜、鳳翔泥塑和馬勺臉譜、農民畫、草編藝術、西府剪紙、岐山等地的仿古青銅器等,蜚聲海內外。

宗教信仰:寶雞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彙集地,境內寺廟、道觀林立。以出土佛骨舍利而聞名於世的法門寺,早在盛唐時期已成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市區北坡森林公園內的金台觀,是中國道教曆史上有名的道觀之一,道家名師張三豐曾在此觀內練武修行,目前正在建設道教文化景區。

戲曲:寶雞秦腔又稱“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曾是陝西東、中、西、南西路秦腔中的流派之一。30年代中期,隨著中路秦腔(西安秦腔)的傳人、滲透、融合,西路秦腔已不複存在,現統稱秦腔,為我國“四大聲腔”之一,以它激越透纏綿、剛健含柔情,悲壯見蒼涼的藝術魅力,深得西北五省區人民的鍾愛。寶雞秦腔源遠流長,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具有西路秦腔獨特風格,音樂唱腔為板腔結構。

(二)寶雞文化資源資本化的現實意義

文化資源的資本轉化是寶雞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需要認真探討和研究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題目。所謂文化資源資本化,也就是文化的經濟化、產業化。就是將文化資源的資本屬性,通過市場化運營手段,以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及消費的經濟化流程,從而實現其文化價值增量效應。任何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不可能自然轉化為資本或以財富形式而顯現,必須依賴於人的主動開發和利用。要推動文化資源存量轉化為資本增量,也必須經過文化資本化過程。就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文化資本化的有效性直接體現在綜合國力的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資源資本化進行地越早、越快,它的綜合實力及綜合競爭力就越強。因此寶雞文化資源的資本化對寶雞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寶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推動機製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講,資本則是資源實現其轉換的結果,資源是實現資本轉換的基礎和前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隻有通過市場的作用實現了資本的物態轉換,才能實現其作用空間的拓展和自身價值的升值。然而,由於區域文化資源構成的區域性、特殊性,這就決定了在其轉化過程中必須構建起深植傳統文化資源稟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契合中華文化品質、順應國際文化交流融合趨勢的資本轉化動力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