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現狀與前景展望(3 / 3)

(四)中國與GMS五國具有良好的能源合作基礎

中國與東盟在能源領域的正式合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雙方能源合作基礎紮實穩固。中國已設立駐東盟大使一職,以推動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的深入發展。中國與GMS五國在能源方麵的合作由過去的工程承包、技術指導向擴大投資、聯合勘探開發為主提升,由過去單一的能源貿易向能源開發、能源運輸通道、能源安全合作等多領域、縱深拓展。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正是在中國與GMS五國良好的能源合作基礎上提出並實施的。2009年3月,中緬雙方政府簽署了《關於建設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政府協議》,計劃實現輸油2000萬噸/年,輸氣120億立方米/年,天然氣運輸管道與原油運輸管道同線修建,政策維持30年不變。中緬原油管道是中國規劃布局的東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陸上(中緬油氣管道)和海上(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通道)四大戰略通道之一。該項工程的總投資達數百億元,境外段於2010年6月3日正式開工,境內段於同年9月10日開工,全長共2000多公裏。這項合作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改變中國西南地區缺油少氣的格局,還將緩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降低海上運輸風險,有利於實現油氣運輸渠道的多元化,進一步保障中國能源供應安全,同時還可以利用中國石油加工優勢,供給中國中西部省市成品油的同時,將產品向東南亞輻射。

三、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的前景

麵對全球日益突出的環境資源問題,中國已與世界上十幾個國家建立了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研發、技術轉讓和示範等各種形式的合作關係。GMS五國在探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也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2012年11月,由雲南省科技廳和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中國-東盟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新技術交流會在昆明舉行,會期雙方企業達成了一係列實質性的合作項目。中國和GMS五國既有豐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又有穩定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大規模地開發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新能源利用有望成為中國與GMS五國深入合作的重要領域。

盡管中國與GMS五國能源合作總體進展順利,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雙方能源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限製性因素:東盟地區自身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據預計,從2002到2030年,該地區的天然氣需求增長將占到世界天然氣需求總增長的42%,這必然會削減該地區能源出口;政治互信有待提升,“中國威脅論”在東南亞有一定市場,同時日本、美國、印度等國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給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造成極大壓力;雙方在南中國海能源合作開發上仍然存在政治和技術上的諸多問題;緬甸社會的政治轉型對中國在緬甸甚至次區域的投資產生一定影響;次區域非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在水壩建設方麵,中國企業麵臨的生態、環境壓力增大;某些大國不斷地擠占並試圖控製馬六甲海峽的航海權,給中國能源安全帶來潛在的重大威脅。

為此,中國應積極推動政治互信,拓寬投資領域,積極推動多邊合作,加強與當地民眾的溝通。中國與GMS五國的能源合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GMS合作的不斷開展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建成,雙方在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油氣管道建設、能源貿易、電力、可再生能源等方麵的合作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