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現狀與前景展望(2 / 3)

(三)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聯合勘探和開發的力度加大

1993年3月,中國石油在泰國邦亞區塊獲得石油開發作業權,這是中國石油首次在海外獲得油田開采權益。2005年,中石化集團與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啟動了首個與緬甸合作進行勘探的石油天然氣項目。中國石化獲得了6個沿海地區區塊的勘探開采權,總開采麵積已經超過我國的渤海油田。中國和越南簽署了合作勘探北部灣油氣資源以及為“越南河內盆地鑽井項目”提供技術及設備支持的協議。中石化還與越方聯合在越南中部地區興建一家包括煉油廠在內的合資企業,極大解決了越南因為煉廠缺乏而引起的油荒局麵。2006年7月,中海油與柬埔寨國家石油局簽署合作意向書,合作開發柬埔寨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

在電力合作方麵,作為推動柬埔寨水電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給柬埔寨的水電帶來巨大變化。柬埔寨先後與中國雲南省公司簽訂多個開發水電廠和架設輸電線路合同。2010年6月,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與老撾計劃投資部簽訂了《南方電網公司投資建設老撾國家電網諒解備忘錄》。按照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有關協議,未來三四年,雲南省對越送電規模達到270萬千瓦,實施向泰國送電300萬千瓦。

二、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的有利條件

(一)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有利於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深層次能源合作

新世紀以來,中國與GMS五國合作的環境進一步改善。一方麵,地緣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利益的日益融合使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越來越深。另一方麵,中國實施互利共贏擴大對外開放戰略和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政策,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合作領域廣泛開展。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及近年來次區域合作的不斷深化必將對雙方的能源合作帶來深遠影響。

(二)中國與GMS五國在能源合作上有很強的互補性

東南亞地區是世界油氣資源的密集區域,且開采的相對成本較低。其中,越南、緬甸油氣儲量豐富,有較大的油氣勘探開采潛力,但缺乏資金和勘探技術,煉油能力非常薄弱。相比之下,中國有充足的資金和較為先進的勘探、開發、煉油技術,並有廣闊的能源需求。中國與GMS五國在能源領域存在的利益互補關為中國深入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與GMS五國麵臨著共同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世界原油價格波動很大,且長期在高位運行,對中國與GMS五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此外,由於缺乏能源合作,亞洲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價格長期高於歐美國家,亞洲能源“溢價”現象長期存在。亞洲原油“溢價”的存在,使亞洲石油消費國每年向石油生產國多支付50億至100億美元。

東南亞地區扼守太平洋-印度洋通道的咽喉,中國進口的石油中有大約80%要通過馬六甲海峽,而美國、印度和日本都試圖染指該海峽的管理權,可以說馬六甲海峽扼住了中國能源安全的咽喉。近年來,馬六甲海峽地區恐怖主義活動猖獗,而目前無論是中國還是東盟各國均沒有足夠的實力單獨保障海上能源運輸線的安全。因而,中國有必要與GMS五國加強合作,保障能源運輸通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