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現狀與前景展望
區域經濟
作者:孫倩
摘要:隨著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國對能源需求量逐年增長。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國和次區域各國不斷加強國際能源合作。近年來,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不斷深化,也麵臨著一些新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合作前景廣闊。
關鍵詞:中國;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
中圖分類號:F1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能源消費量的不斷增加,能源安全問題備受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注。在亞行和各成員國的共同努力下,二十多年來大湄公河次區域(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簡稱GMS)合作穩步推進,確定了包括能源在內的九大重點合作領域,能源合作不斷深化,成效顯著。
一、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現狀
(一)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能源合作機製初步建立
1999年,東盟成立 “東亞展望小組”,對在“東盟+3”框架內開展跨地區能源合作進行研究。21世紀以來,雙方利用東盟和中日韓能源部長會議、東亞峰會能源部長會議、東盟與中日韓生物質能源論壇、中國-東盟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論壇等平台加強能源合作。
2002年11月,GMS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金邊舉行,批準了《次區域發展未來十年(2002-2012)戰略框架》,並將此機製確定為每三年在成員國輪流舉行。2011年12月,第四次領導人會議在緬甸內比都舉行,會議通過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十年(2012-2022)戰略框架》。隨著合作機製的建立和完善,能源合作被確定為九大重點合作領域和八大優先合作領域。中國政府表示願意按照《框架》所確定的能源合作戰略目標和任務,在注重大湄公河幹流生態和環境的基礎上,共同推進電力項目的開發建設、實現中國與GMS國家電網互聯、構建大湄公河電力貿易協調中心、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提供技術、資金、人才和經驗支持等。
(二)雙方能源貿易規模、領域不斷擴大
海關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對東盟出口成品油374.3萬噸,增長1.9倍,增速是同期中國向其他地區出口增速最高的;中國自東盟進口成品油629.1萬噸,增長26.2%,而同期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出口則明顯下降。目前,越南已經成為中國在東南亞的三大石油進口國之一,同時還是中國最大的成品油出口國。此外,泰國每年向中國出口35萬噸液化石油氣,占泰國液化石油氣總出口量的一半。
近年來,隨著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不斷深入,雙方電力貿易額不斷攀升。據數據顯示,雲南電網公司自2004年9月25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對越送電累計出口電力收入12.43億美元;自2009年12月6日至2012年12月25日,115千伏猛臘-那磨線對老撾送電累計出口電力收入達1702.4萬美元;自2008年12月起至2012年12月25日止,從緬甸瑞麗江電站購電累計結算金額為13.38億元人民幣;自2010年8月起至2012年12月25日,雲南電網累計自緬甸太平江電站購電累計結算金額為9589.7萬元人民幣。中國參與次區域電力貿易合作已從單純的電力出口,逐步發展為進、出口並重,推動了次區域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有效地緩解了GMS國家電力供應緊張局麵的同時,為次區域國家經濟社會和電力工業發展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