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應用視角研究管理會計課程的有效性教學(2 / 3)

個別高職院校有意識突出高職教育特色,開出管理會計實務課程,其實際也隻是管理會計題目的練習,其教學課型雖屬實踐,其教學內容仍然是管理會計專業理論,並無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應用指導。

3.教材沿用西方理論

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管理會計教材,其內容一般為:管理會計概述、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預測、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全麵預算、成本控製、責任會計等,其專門技術和方法均為西方管理會計理論模型,在沒有較好地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雖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會計精品課程教材,但其內容仍舊是西方管理會計教材知識體係,與國內管理會計實務脫節,既不適合我國會計職業的市場需求,也沒有管理會計業務實務內容,導致課程教學有效性差。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現管理會計實踐操作教材。在會計教育改革中,會計教材不再被當作教學的主要依據,而是僅僅作為若幹種教學材料的一種。但是,教材畢竟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專業理論模板,會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的目的和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管理會計課程的有效性教學對策

在會計教育教學改革的諸要素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辦法是比較容易控製的變量,也是目前會計教學比較薄弱的環節。因此,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須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辦法等方麵進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學設計上突出管理會計實務,以滿足企業實際應用的需求。

1.整合課程內容,體現管理會計職能

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的《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三門課程教材,在內容上的交叉、重複率非常高,影響課程教學效率效果。為此,必須解構學科體係,打破相關課程之間的界限,適當處理《管理會計》教學內容。管理會計屬於應用性學科,教學內容應體現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原則,精簡過多的理論,重點突出理論知識對培養學生實踐應用的指導。《成本會計》以成本核算、成本計算、成本報表為主,有關成本預測、決策、計劃、控製和考核的內容,納入《管理會計》。預算管理、投資管理是《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交叉重複較多的知識點,管理會計課程應從全麵預算角度出發,圍繞全麵預算的編製、執行、分析、調控、考評展開教學,將財務預算的編製納入財務管理課程;財務管理課程以證券投資為主,管理會計課程以項目投資為主,使之與全麵預算中的資本預算內容實現有效銜接。二者內容均以時間價值為基礎,可通過教學計劃,根據授課時間先後調整各自教學。

2.引入社會真實案例,明確會計職業角色

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過程更注重實踐應用的指導,必須引入會社真實案例作為教學素材。例如,虧損產品決策、半成品深加工決策,產品定價決策等的教學,引入當地公司實例,或上網搜索上市公司相關素材,將企業的管理場景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呈現在學生麵前,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會計職業角色有更明確的理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強專業實用性

從我國實情看,大學生畢業之後,一開始主要從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觸到過於複雜和高層次的管理,領導也不會把重要的決策交給他們去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小見大,從學生日常生活、個體戶入手,將社會生活素材融入教學案例,具有實現意義。比如,零部件自製還是外購決策、相關成本分析等的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舊的學習用品如何處置更劃算,買書還是租書劃算,手機辦何種業務劃算等,讓學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可以通過管理會計專業知識進行分析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優勢特長等進行市場調查、社會調研等活動,並引導學生撰寫分析報告或小論文,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與實踐應用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