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分製下影響大學生選課因素的經濟學分析(2 / 2)

在博弈中,根據參與者選擇策略是否有時間先後,可以將博弈分為靜態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時 選擇策略)和動態博弈(博弈方先後、依次進行選擇、行動)。而後者又分為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後者知道前一個人的選擇)和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後者不知道前一個人的選擇)。

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選課是處於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因為學校同一級的學生很多,選課的開放時間也很長,大量的學生同時選課必然不現實,而知道之前其他所有人的選課狀況也不現實。這樣,學生事先不能準確知道自己的選A的結果,因此選課的結果就有了風險和不確定性。

由於每個學生對待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態度存在差異,各自的行為選擇就不一樣。從個人對待風險的態度,可以把學生分為三類:風險回避者、風險愛好者和風險中立者。三類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行為。但是,他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為了得到最大的效用。在這裏引入一個函數,期望效用函數:消費者(這裏指學生)在不確定條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種結果的效用的加權平均數。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學生必須事先作出決策,以最大化期望效用(選課的收益)。

在某一給定的選A成功的概率下,可以根據上述函數算出期望效用和效用期望值進行比較。當然,不同概率下計算結果可能不同,但是最終結果很可能是風險愛好者選擇A,而風險回避者選擇B。

三、建議與展望

綜合以上兩方麵可以看出,上述影響因素確實在經濟層麵決定著大學生的選課過程和結果。進行理論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更好的應用於實踐,因此,學校和學生都應意識到這種經濟學規律,並加以充分利用,使學校的選課係統更加完備合理,使學生選課更加實際高效。如,適當改變選課方式,如把各年級安排在不同時間段選課,這樣就能減少選課的盲目性,做到“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再如,校方盡可能多的提供課程信息,這樣就能免去學生自己搜尋的麻煩,也能使學生間達到信息對稱。

總之,這些分析結果可以使學生和政策製定者從經濟本質方麵出發來解決現有問題或者加以改進,因此與上述內容類似的解決方法肯定還有很多,學生和各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利用和改善。

參考文獻:

[1]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7.

[3]李海喃.學分製下高校“逆向選課”現象蔓延的博弈論分析[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左樹強,王倩.淺析學分製下高校課程設置的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2007(05).

[6]王慧青.學分製與選課製[J].教學研究,2005(01).

作者簡介:杜乃璿(1992-),女,天津薊縣人,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10級本科生,專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