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製下影響大學生選課因素的經濟學分析
文化經濟
作者:杜乃璿
摘要:在現在高校學分製的選課模式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影響學生選課的因素。本文針對其中的兩個因素,從博弈論和微觀經濟學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等理論出發,從經濟理論層麵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大學生的選課。並提出學生和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經濟分析來從經濟視角對現有的學分選課體製加以改善。
關鍵詞:學分製;選課;影響因素;經濟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1
一、緒論
學分製作為一種教學方麵的管理體製,其特征是以學分作為學習的計量單位,以取得最低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主要標準。學分製以選課製為核心,實行選課製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充實培養和發展本身的本性。
在這種高度自由的選課條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影響大學生選課的因素。但大部分隻是基於普通理論層麵的分析。為了更加透徹的分析這些影響因素如何作用,有必要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經濟學角度來分析這些影響因素背後的理論意義。這將有助於選課係統的政策製定者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學生選課的實質,有助於製定出更加合理的選課要求,也有助於幫助學生認清自己選課現狀,從而根據正確的經濟理論知識合理選課。
二、理論基礎和問題分析
以我校學生為例學生選課的過程是教務處網站公布本學期或下學期可選課程的相關信息,包括任課教師、學分數、上課時間、地點、教授課時、容納人數等;然後學生根據自己專業的培養計劃所規定的學分,及每學期限製的最高學分數等諸多因素決定自己要選的課程。
從以上的簡要過程介紹可以歸納出,影響大學生選課的因素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個方麵:掌握信息的多少、選課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個人的風險喜好程度。
(一)掌握信息的多少
在選課期間,學生不僅限於選課網站上的課程基本信息來決定是否選課,還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所傾向的課程:向高年級學長學姐打聽教師情況及分數情況,直接谘詢老師或者教務處課程內容、旁聽或者試聽前幾周課程等。這一係列過程下來,每個學生所掌握的信息必然不同。
從博弈論的角度考慮。可以把學生選課後所學到的知識或者得到的學分視為他們的得益:即參加博弈的各個博弈方從博弈中所獲得的利益,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標,也是他們行為判斷的主要依據。根據得益的信息的不同,博弈可以分為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和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學生中,獲得課程的所有有用信息或者比其他學生得到額外信息的人可以看做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方(甲),而具有較少信息的學生就是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方(乙)。二者在選課時,甲就會由於對某門課掌握較多信息而選擇這門課,相對的,乙沒有得到這些信息,不知道這門課的真實優劣,就不會選。此外,若甲乙得到的信息量相等但不同,如對某一門課而言,甲了解到的這門課很好但乙卻得知這門課不好,也會造成甲選乙不選的結果。
(二)選課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個人的風險喜好程度
先提出個問題:假設有兩門都很不錯的課程A、B,你隻能選擇一門。而出於興趣原因,你比較傾向於A,但同時A的課程容納人數有限,且想選擇的人也很多。因此如果選擇了A,最終有可能因為人數超額而落選。但你又不願意放棄A而選擇B,那麼,你會怎麼抉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