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心理衛生篇(四)(1 / 2)

把成人的願望強加給兒童少年的害處是什麼?

近幾年,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望子成材的願望應該說是當前家長的普遍心態,這不能不說是可喜的現象。但是,不少家長隻從良好的主觀願望出發,不考慮兒童少年心理特點,往往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結睪,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出現新的心理問題。

首先,由於強加成人願望違背兒童少年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自從音樂、美術可以啟迪孩子智力的思想為人們接受之後,不少家長很舍得花錢為孩子做智力投資,如為孩子購買鋼琴、電子琴、小提琴,利用節假日讓孩子上音樂、美術的啟蒙班、輔導班,甚至請專職家庭教師。這固然是父母的美好的願望。但是,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特點、興趣、愛好和自身接受能力,隻是一味地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一廂情願地把鋼琴、畫筆塞給他們。結果,不僅沒有使其學會音樂、美術,反而使他們把厭煩情緒與音樂、美術聯係在一起,更加失去了學習這幾門專業的興趣,影響了自身素質發展。

其次,強加成人願望由於違背兒童少年的心理接受能力,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自信心。9歲的張宇是個聰明的男孩,他的智商是139,除了學校的功課,他業餘學習美術、鋼琴的成績都不錯,隻是數學學得不好,有時常錯題。對此父母心裏著急,總是不厭其煩地說:“誰考上了大學,誰出國深造。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不學好數學怎麼能考上重點中學,考不上好中學,怎麼上大學。你將來就去掃馬路好了!”看得出來,這對父母是企圖用成年後的出路來刺激孩子,但豈不知,將來的大學、出國、掃馬路,對於一個剛剛9歲的孩子來說其混濁程度如同眼前的數學一樣深奧,這樣很有可能進一步使孩子失去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父母不要隻顧主觀的願望,要根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識接收能力,因材施教,一點一滴的從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上下功夫,這樣才不會造成適得其反的。

兒童少年說謊完全是自身原因嗎?

對於有說謊毛病的兒童少年,家長一般都認為這完全是孩子的自身原因,是“天生”的毛病。真是這樣嗎?請看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母親領著9歲的女兒向兒童心理專家谘詢。母親張口就說:“我的孩子老撒謊!”專家詢問女孩:“你是老撒謊嗎?”“是。”“為什麼呢?”在專家的耐心開導下,女孩終於吐露了真情:“我怕挨打。”原來,這女孩隻要做錯事或做錯了作業題,就要挨父母的打。專家笑著對那位母親說:“是您教會孩子說謊的。”母親愕然了。專家解釋說:“你的孩子是怕挨打,才被迫撒謊的。”

類似上麵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北醫兒少衛生研究所對有說謊行為的小學生進行過說謊原因及初發年齡的調查,發現兒童少年最常見的說謊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學習作業沒有完成,害怕老師和家長責備,便編一條比較好的理由來應付老師和家長。如作業沒有完成,這邊對老師說忘記了帶作業本,那邊對家長說作業本沒有發;第二是做錯了事,怕遭老師批評和父母的責打而說謊;第三是由於貪玩耽誤了正事而說謊。孩子說謊的初發年齡大多在7~8歲時開始。

怎樣看待孩子的說謊行為呢?7~8歲的兒童,他們雖然有了學習的社會義務,也有了想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由於學習動機不夠明確,自製力不夠強,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養成,往往有一定的心理壓力。這時,如果父母一味責備、懲罰,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防衛,用說謊來對付成人對他們的指責就是這種心理防衛的表現。所以,對於孩子的說謊應當具體分析產生的原因,而不應該看成完全是自身和“天生”的原因,更不可輕易給孩子貼上個說謊的標簽。

“嘮叨”為什麼有礙於兒童少年的心理發育?

所謂“嘮叨”是指事無巨細,不分時間、不分場含,沒完沒了的說,這種說,一般又都是指責、批評和不信任。“嘮叨”的後果是什麼呢?

一是,“嘮叨”容易使孩子厭煩。常見的是每天早晨一起床,家長特別是母親就開始囑咐:到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上課好好聽講,不要走神,不要跟同學打鬧。當孩子背起書包要走時,家長又“嘮叨”:出門不要猛跑,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不要騎快車,要注意來往車輛,不要搶紅燈……。天天如此,日複一日,孩子們說這些話在耳朵裏都磨出“老蠶”了。麵對這種“嘮叨”,年紀小的孩子,可能一邊聽一邊“嗯”,但當他像小鳥飛出家門的時候,大人的叮囑立刻忘得一幹二淨。年紀大些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的“嘮叨”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從而產生厭煩情緒,造成家長與子女之間關係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