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心理衛生篇(四)(2 / 2)

二是,“嘮叨”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可能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家長怕孩子再犯,於是便時常“嘮叨”。如一位學生在上小學時,曾與同學打過架,他因此受到記過處分。孩子對這件不光彩的事已經很懊悔,可家長卻時常把這件事掛在嘴邊:“你別忘了你的處分是怎麼得的!”“你別忘了咱家為那個學生花了多少錢?”“你要再打架後果更慘!”真是抓住孩子的“小辮”沒完沒了。孩子以前做過的錯事,會在他的心靈深處結成“傷疤”,這就是孩子精神上的痛處。家長時常用苛刻的語言去刺激他,不僅不能使孩子認識所做錯事的嚴重性,激發孩子痛改前非的決心,反而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在心靈深處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三是,“嘮叨”容易使孩子對家長失去信任。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和實際能力估計不足,往往認為孩子這也不懂、那也不懂,因此,不厭其煩地講這、說那。如考試前家長怕孩子不重視,就大講考試的目的,考試成績決定今後的命運,等等,一講再講,滔滔不絕。其實,快要考試了,孩子最需要家長為他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安排好時間,告訴他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以及臨考前的鼓勵。可不少家長常常是孩子最需要的話一句沒講,而孩子知道的事,家長卻講個沒完。這樣,孩子會認為家長是在浪費時間、無的放矢,不值得自己尊敬和信任。

因此,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對事物和問題的認識能力,知道孩子哪些方麵需要父母@幫助,清楚孩子存在問題的症結,以便有的放矢的進行幫助,切忌“嘮叨”,應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批評時不乏鼓勵,讚許時含有囑托,這樣最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為什麼適當的沉默是對兒童少年的有效心理暗示?

已經上小學、中學的兒童少年,如果采取重複同樣的話語和反複“嘮叨”作為基本教育方法,就會窒息孩子本應發展的獨立性、自覺性和批判性等可貴的心理傾向,使孩子喪失克服依賴性、被動性、幼稚性的必要環境。相反,適當的沉默,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暗示方法。

那麼,有幾種情況下的心理暗示呢?①對自尊心很強的孩子,適當的沉默是一種信任和放手。母子之間心與心在靜靜地交流,母親內心獨白“你能幹好!”孩子獨白“您放心,一切正常。”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得到強化。②對於情緒有些焦慮的孩子,保持沉默是對孩子的一種寬容和期待。讓他們獨立思考症結的所在:是怕考試,還是怕提問;是學習方法不當,還是學習基礎較差;是聽課抓不到重點,還是預習不充分,這樣往往比父母包辦代替效果要好得多。③對於做了錯事又很自責的孩子,更要留出他思考的空間,家長的沉默可以成為理解、諒解和暗示,孩子會被父母的氣度激起一種莊嚴的情感,這對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人生態度十分有利。④對於遇到困難時習慣求援的孩子,沉默意味著“看你行不行?”讓他經曆坎坷,品嚐艱辛,家長有意袖手旁觀,為的是通他獨立思考,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和耐受挫折的毅力。⑤對於習慣“嘮叨”的孩子,突然的沉默有一種潛在的威力,沉默的空白促使他自省、自律,他會主動約束言行,學會察言觀色,增強人際交往的靈敏度。

日本教育家多湖輝說:“經常用,無聲之聲,讓孩子,心領神會,的家庭,通常能培養出深思熟慮的孩子。”這是正確的。

沉默要適當和適時。如孩子在做作業,父母親可在旁邊靜靜地看書,造成一種恬靜的學習氣氛;年幼的孩子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父母一個信任的眼神,或輕輕觸摸他的肩部、頭頂,孩子也就心領神會了。不過,如果不顧條件、對象,一概保持沉默,或者對孩子的錯誤、缺點采取回避、放任、姑息和縱容的態度,那就達不到暗示的教育效果,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