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兒童少年的智力?
智力是人認識了解事物以及運用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是先天素質、社會教育影響及個人努力三方麵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家庭中發展孩子的智力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抓住兒童心理發育的最佳時期。最佳時期,指兒童的某種能力在某一特定的年齡階段最容易獲得與形成,而錯過這個階段,就不再出現這樣好的時機。據心理學研究,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時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麵語言的最佳時期,6~9歲是形成數概念、進行數學運算的最佳時期,10~12歲是兒童開始學習寫作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能注意抓住這些時機,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就會使孩子在掌握知識和智力發展上收到良好效果。
②為孩子創造和諧、溫暖、民主的學習環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請看一位學生日記的片斷:“晚上,我到同學小林家去借書。一進門,看到他們全家都在靜靜地學習。她的父親捧著厚厚的精裝外文書,她的母親伏在兩本書前正在互相參照一一從那插圖看,她鑽研的是醫學書。小林手裏拿著一本《中國科學小品選》正讀得津津有味。環視他們的房間,東西放得井井有條,光亮的書櫃裏整整齊齊地裝滿了書籍,隻有牆角的縫紉機外蓋板上微有一層浮塵。見我來,他們都抬起了頭,熱情地請我坐。但我怕打擾了他們的學習,要了書,就趕緊回家了。”這篇日記,勾畫了同學小林家的學習環境和氣氛。生活在這樣的父母身邊的孩子,無疑會受到良好的熏陶。
③要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接受來自多方麵的環境影響。從名人的早年生活傳記和我國目前湧現的超常兒童少年的生活經曆,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到各處去參觀遊覽,觀察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變幻,了解整個社會的生活,會使孩子們感到世界是如此之大,知識是如此之多,有利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喚起求知的欲望。因此,千方百計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也是增長知識、開發智力的有效途徑。
兒童少年隨意注意時間和一次最大限度學習時間是多少?
學習的過程亦是大腦皮層消耗能量的過程。學習開始時,由於大腦皮層的機能恢複過程大於能量損耗過程,使得大腦的工作能力逐漸提高。但學習時間一長,大腦皮層的能量損耗超過了恢複過程,就會出現大腦疲勞,產生保護性抑製,表現是學習能力下降、精力不集中。這是生理性的保護性機製。兒童少年應當根據大腦的這個機能特點,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適當休息,以保持大腦的工作能力。
首先,應根據兒童少年隨意注意的時間,來安排課業學習。兒童少年隨意注意的時間到底是多少呢?一般年齡越小,隨意注意時間越短,疲勞越容易出現。一般7歲兒童隨自己意誌的注意時間是20分鍾,10歲兒童是25分鍾,12~15歲少年為30分鍾。根據這個規律,作業超過30~40分鍾時,應當離開座位,活動一下四肢,或者到室外做一會兒遊戲。一般休息10~15分鍾,孩子的大腦功能就可以恢複。學校為學生安排課間休息也正是這個道理。
其次,應根據兒童少年在學習日中最大限度的學習時間來安排課業學習。7~9歲兒童在學習日中最大限度的學習時間是15至4小時,10~11歲為6小時,12~14歲為7-8小時,15~18歲為8.5至9小時。因此,小學生除正式課堂學習之外,課外作業一般不應超過1.5至2小時,中學生不應超過2~3小時。例如,專家研究證明,初中二年級學生若晚自習延長至三節課時問,學習能力顯著下降,錯誤率明顯增多。為此,兒童少年在完成學校作業之外,家庭一般不要再安排家庭作業,以防止兒童少年出現大腦的過度疲勞。
家庭教育方式與兒童少年心理健康的關係是什麼?
家長的修養、覺悟以及性格和氣質決定著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育兒態度,並且明顯影響子女性格等心理特點的形成。家庭中常見教育方式及對子女健康的關係是什麼呢?
①強製型:又稱支配型。父母從主觀意誌出發,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願望,采取打、罵、體罰、強製命令的辦法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這樣教育的結果,孩子易走向兩個極端,或者順從、懦弱膽小、自卑孤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冷酷、殘暴、有強烈的反抗性。但共同的結局是學習被動,智力低下,學習成績差。
②溺愛型:或稱順從型。多見以獨生子女為核心的家庭,父母對孩子一切順從、百依百順。這樣家庭的子女常常是任性、自私、驕傲、情緒不穩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學校不守紀律,無責任感。這類孩子成年後在社會上往往到處碰壁。
③封閉型:又叫保護型。過分限製孩子的活動,把子女關在家中,一心讀書,不聞其它,一切家務勞動由父母包辦代替。這樣家庭培養的子女性格脆弱、盲從、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缺乏創造性和社會適應能力。
④自流型:父母有較強的事業心和進取心,隻顧自己的工作學習,無心關顧子女,孩子從小得不到教育和關心,放任自流。這類孩子的性格往往內向孤僻、對人冷漠、情緒消沉、興趣狹窄,缺乏理想和追求,
⑤不協調型:對子女教育缺乏一貫性,忽而溫暖如春,忽而冷若冰霜,以家長的情緒為轉移,教育方法多變而矛盾,家庭內部缺乏穩定感。這種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恐懼焦慮,急躁多疑,自卑,這類孩子容易發展不良行為和心理變態。
⑥虐待型:少數家庭,視孩子為仇敵和“撒氣筒”,打罵虐待。這種家庭的孩子膽小脆弱、自卑自賤,易發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礙。
⑦民主型或教導型:家長具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文化修養,教育方法注重循循善誘,不厭其煩,糾正不良行為時采用啟發說理、督促檢查的辦法。家長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這樣家庭環境培養的孩子,常常具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獨立性和創造性,社會適應性好,日後容易獨立成材。
兒童少年健康心理的培養應注意什麼?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但這種結果不是憑空而得、也不是一激而就的,是與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分不開的,故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到對孩子心靈的影響。那麼,父母在孩子的健康心理培養上應當注意些什麼呢?
①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過分關心會使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人人為我,人人尊重我的自高自大的思想。但也不能對孩子過於冷淡,過分冷淡會使孩子產生遺棄感。
②不要賄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父母為激發孩子的學習勁頭或避免一時的搗亂,往往以錢、物為誘餌。這種方法弊大於利,容易使孩子養成唯利是圖的壞品質。還有的孩子想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這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教育孩子從小不攀比物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