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懲罰孩子是一種危險的教育方法?
一位大學畢業的青年教師,曾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他小的時候,由於無知曾跑到一個菜地偷蘿卜,被人捉到交給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位有地位的幹部,對孩子的這種不體麵行為,很為憤恨,於是把他關在房子裏,用皮帶狠狠地打了一頓。人們問這位青年:“你當時一定很後悔去偷蘿卜吧?”他說:“不,我當時心裏隻有一個想法:父親太狠了,為了個蘿卜就下這樣的毒手。所以在以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裏我都沒有理他。”這個事實說明,靠打罵處罰孩子隻能觸及皮肉,並不能真正解決思想問題。
一般說來,懲罰孩子容易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其中最大的危險莫過於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懲罰是讓孩子忍受皮肉和精神的壓力,被迫完成自己不願千的事情。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錯一道題加做十道,錯一個字抄課文十遍,采取或-打或罵或不給飯吃的辦法。在這種粗暴的壓力下,孩子幼小的心靈勢必將學習與懲罰、改正缺點與懲罰聯係在一起,由於思想沒有搞通,這時極易產生仇恨、反抗的心理,不但不能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日後往往對合理的教育也不分是非的一概拒絕。懲罰教育出的孩子,一般在性格上都強頭倔腦,任性違拗;在行為上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甚至用“倒象鏡頭”方式看社會、人生和個人前途。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逆反心理的發展,往往使得他們難以接受各種正麵的教育和規勸,這在日後對社會、國家和家庭都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蘇霍姆林斯基說:“懲罰是種敏感性極強,不無危險的教育手段。”一切願意自己孩子健康成長的家長,都要堅決拋棄與主觀願望背道而馳的愚蠢的懲罰方法,因為,懲罰是向兒童心靈裏潑汙水,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
兒童少年辦了錯事家長應該怎麼辦?
當孩子把貴重物品搞壞或丟失的時候,當孩子把集體或同學的物品拫壞的時候,當孩子與別人打架受了傷或傷害了別的同學的時候,當孩子不好好學習或不按時完成作業的時候,總之,當孩子辦了錯事之後,家長應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呢?
一要冷靜。一般說,每當鋒子辦了錯事,相當一部分家長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或打,或罵,或不給飯吃,或不讓回家,總之,是想盡辦法進行懲罰。殊不知,這樣做最易造成孩子自卑、膽怯或粗野、殘忍的性格。一位母親在介紹教子經驗時,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冷靜,她說:“尤其在你知道消息後(當然是壞消息)的第一分鍾,假如,你不想讓他埋下撒謊、推諉、怨天尤人的種子,你必須保持冷靜。”家長隻有在冷靜的情緒下,思維才能理智,教育方法才能得當。
二要理解。一些家長曾煩躁地說:“我這孩子可怎麼辦呢,整天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說也說了,打也打了,就是不管用。”這種情緒表明這些家長還不懂得兒童少年的心理特征。
兒童少年的知識天地比較狹窄,情感意誌十分脆弱,正處在學習、探索、發展、成長的階段,由於年紀小,經常顧前不顧後,不想大人三思而行,所以,孩子做錯事是難免的、合乎規律的,孩子不辦錯事倒是不可思議的,他們正是從無數的錯事中,得到知識、取得經驗。從這種意義上講,孩子辦錯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做父母的也都從小的時候經過,不是也幹了不少現在想起來覺得荒唐之極的事情嗎!
三要檢查自己的責任。兒童少年很具有模仿性,為此人們把孩子的品質看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孩子品行的好壞,一般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如父母平時注意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父母、老師和同學。同樣,凡是在家經常挨罵的孩子,在學校也會用汙濁的語言罵別人;凡在家經常挨打的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去懲罰他的夥伴;父母對長輩、同事和鄰居非常自私,孩子對同學就很尖刻;父母臨出家門要吻別,兒子也會把女同學擠在屋裏“吻別”;父母如果打麻將或看電視到深夜,孩子哪裏有心思去學習。對於孩子身上的錯誤,父母要檢查自己應負的責任,問題就比較容易徹底解決。
四要嚴格教育。孩子辦了錯事,家長要冷靜地處理,但決不能姑息遷就,而要通過這些錯誤敲起警鍾,使孩子吸取經驗和教訓。如孩子在無意中傷害了別人,父母要對其進行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教育,家長要替孩子及時賠償別人的拫失,並要求孩子向當事人賠禮道歉。為了使其感情升華,還要讓孩子就錯事寫篇日記或感想。這樣做,能幫助孩子把錯事轉化成好事,在孩子的心靈裏留下難忘而又積極的印象。
批評孩子的技巧是什麼?
在鬧市街頭和遊覽場所,經常見到一些父母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使孩子或大聲嚎哭或低聲垂淚,與繁華、美麗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也有的家長越當著客人越批評孩子,弄得孩子無地自容,客人也很尷尬,效果又常常事與願違。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批評孩子的技巧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說:“我越來越明確了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條十分重要的真理:在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時候,不應傷害他們心靈深處最敏感的地方一人的自尊感。”這就是說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尤其是采取批評方法時,不要忽視對兒童少年自尊感的保護。
批評時要先講“功”、後講“過”。任何一個兒童少年都有其積極向上的一麵、也有其消極落後的一麵,在對兒童少年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要防止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實際表現壞,因而自尊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失去揚長避短、繼續前進的動力。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要實事求是地先講他的成績與長處,再講他的缺點和不足。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家長既注意到、又很讚賞他,他就會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如家長希望孩子改正一邊學習、一邊玩的壞毛病,可以這樣說:“我發現你有的字寫得很規矩,有的筆劃也很漂亮,要是寫字時用左手扶著本,不玩書包帶,你的字一定會寫得更好!”孩子就會高髙興興地去寫字,不知不覺地把-邊學習、一邊玩的毛病給克服了。
批評孩子時在場的人宜少不宜多,環境清淨不宜雜。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兒童少年盡管年紀小,也有很強的自尊心,更不希望將自己的缺點錯誤到處去宣揚。在家庭中批評孩子采取人多勢眾、群起攻之、呼天叫地的方法是不明智的。因此,批評孩子時,在場的人越少、環境越安靜,越容易在親子之間造成心理的溝通,越容易收到激勵孩子進步的效果。比如,根據孩子錯誤或缺點捏度,能采取個別談話解決問題的,就不在公開場合批評;能在家裏講清楚的,就盡量不要到公共場所和客人麵前去糾正;能母親一個人談心孩子就接受的,父親就佯裝不知,造成一種寬鬆的、平和的氣氛,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糾正錯誤,有利於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