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曆史的普遍性規律和特殊性規律的有機結合(1 / 1)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開創的人類曆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在人類社會領域的推廣和運用的總開關。馬克思說:“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頁)人類要創造曆史,首先要生活,而且要有意義的生活。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實踐,不僅要麵對來自自然界的挑戰,更多地是要麵對來自社會和文化的挑戰。馬克思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關係從抽象到具體理論化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曆史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又把這種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觀點,抽象化為曆史唯物主義,概括為唯物史觀。馬克思揭示這些基本原理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普遍規律。所謂普遍規律即在所有社會形態中都存在的物質生產和生活條件而起作用的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創的唯物史觀,不單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一般規律,而且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即指存在於一定的社會形態,或隻存在於—類社會形態所獨有的發展規律。但是,不論哪種性質的社會發展規律都存在於人類實踐活動之中。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社會規律,存在著相互製約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是曆史觀與價值觀相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批判性與建構性相統一的方法。

唯物史觀的曆史發展尺度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不斷推動生產關係、社會製度、社會文化變化的自然過程。而社會曆史的發展又是有意誌、有目的、有激情的人自覺創造的。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壓迫剝削,所以它的全部發展都是在經常矛盾中進行的。雖然當代資本主義為了緩解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實行福利政策和職工參股分紅,由絕對私有製向相對私有製轉換的自我改良延緩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資本主義的自我改良,是在向社會主義讓步,這種讓步是在資本主義製度框架內進行的,與社會主義還有本質的區別。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曆史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性與提高人民生活,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目的性相統一的方法,即曆史觀與價值觀相統一的方法。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最高目標,代替階級對立、主客體對立狀況的將是個人自由自覺的聯合體,即共產主義。

唯物史觀,不但承認了人類曆史發展是由普遍性規律支配的,而且承認這種普遍規律是通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曆史主體特殊的實踐活動發生作用的,這就決定了曆史辯證法的使命,在於從曆史的特殊性中探索曆史普遍性規律,又從普遍性規律認識中更深刻更全麵地把握曆史特殊性規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正是把曆史普遍性規律與曆史特殊性規律有機結合起來。

曆史唯物主義是對世界曆史潮流的客觀理解。唯物史觀的根本使命,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的世界。所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建構性的。馬克思根據世界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否定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的同時,找到了與社會化大生產相一致的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使命。他在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永遠合理性神話的同時,揭示了世界經濟體係產生和發展的整體規律,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曆史趨勢。曆史唯物主義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根據它的基本精神和實踐準則,不僅封建製度要被推翻,就是取而代之的資本主義也不合乎理性和正義,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藍圖等待人們去描繪和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