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提倡人人寫日記。記日記不僅僅有益於寫作,在班主任工作中,日記是學生宣泄情緒,緩解心理矛盾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班主任了解學生,與學生交心的一條好渠道,更是幫助學生、引導學生的一條捷徑。不少班上的矛盾糾葛、好人好事,多是從日記中了解到:譬如一男生用不正當手段向女生要錢,譬如個別學生不午休進遊戲廳,還有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在日記中傾訴了他的痛苦……經常批閱日記,方可‘對症下藥’。
21世紀的素質教育之風撲麵而來,在班級管理中,堅持麵向全體學生,健全多種組織,利於培養學生多樣化的才能;開展多種活動,利於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放手指導學生自管自教,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二)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模式的特點當前我國中學的班級管理在傳統班級管理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其觀念、體製、方法和模式諸方麵均有忽視中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忽視中學班級管理科學、民主、法製、自主、服務、責任、角色扮演和開放化建設工作的現象,壓抑了中學生參與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中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保留了較多“保姆式管理”即客體被動型班級管理模式的痕跡,使中學班級管理效能呈現出較低的狀態,違背了中學班級管理就是為學生積極主動、全麵和諧、生動活潑發展服務的本質要求。
從以上經驗和現代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班級管理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管理的主體、自我教育的主體、服務和自我服務的主體、不斷社會化和創造發展的主體。建構學生主體、發揮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其基本精神可概括為:主體、參與、創造、發展。這一精神落實的基本行動策略之一,就是構建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模式。沒有這一模式的建構,就不能保證中學生班級管理主體地位的確立;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和發展中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創造性;就不能有效地使中學生提高學習質量和自身綜合的素質,當然就不能在中學很好地實施現代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為:
1.承認並落實中學生在中學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中學生人人都具有巨大的管理潛能,其管理潛能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教育具有開發學生管理潛能的功能,通過良好的教育形式和管理形式,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管理潛能;沒有管理潛能的開發,人類社會任何組織形式和個人的活動都是低效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就不會達到應有的水平。良好的管理素質,特別是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素質,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生存、享受和發展的素質。科學的自我管理活動,能提高自主活動效能和活動質量;科學的民主管理和組織管理活動,能提高組織群體分工協作活動效能和活動質量。而隻有開發好人類每一個體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和組織管理的潛能,才能有效提高人類每一個體自我管理、民主管理和組織管理的綜合素質,使每一個體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班級中中學生既是組織管理的主體,即代表班組織實施共同管理的主體;又是民主管理的主體,即參與班級民主或準民主管理活動的主體;還是自我管理主體。強調中學生是班級組織管理主體,意味著不能把中學生隻看成被管理者,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為達到班級組織的目標而自覺、積極地擔負起組織協調與服務的責任,目的在於培養其為同學的服務意識與能力、責任意識與能力和協調能力與自信心等。強調中學生是班級民主管理的主體,目的在於培養其民主與平等的意識與能力、尊重與理解的意識與能力、競爭與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等。強調中學生是班級中的自我管理主體,其目的在於培養中學生獨立人格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上述管理主體三重性角色的實現,是落實中學生的班級管理主體地位的保證。
2.強調參與是發揮和發展中學生主體性、完善學生個性、提高學習質量的基本途徑。沒有管理主體性的發揮,中學生隻是可能的管理主體,而不是現實的管理主體。而主體性的發揮,隻有在對象性操作活動中,在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中實現。參與班級管理是中學生的管理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實踐促發展。但是,它需要中學生具備一定的智能水平和其他綜合素質條件作保證。這些保證條件,在參與中能夠得以學習和發展,參與和條件之間互為因果關係。所以說,沒有中學生參與,就沒有中學生的創造與發展。沒有中學生的創造與發展,就沒有中學生更好的參與。這裏的參與管理,具有如下重要特性:主體參與。中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是以管理者的角色參與的,中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班級組織中的各種事務,發揮自主、自治、自為、自立的精神。它是從中學生主體參與入手,到中學生主體發展歸宿的過程。是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鞏固提升,主體性不斷發揮發展的過程。民主參與。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體性特別是創造性的發揮與發展,必須依賴民主和諧的組織氛圍,依賴有利於創造民主和諧組織氛圍的製度和規範,依賴組織成員之間相互悅納個性、相互批評與自我批評;要允許寬容中學生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使中學生共同平等參與、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實行班級民主管理這一特征的落實有助於中學生民主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溝通合作意識、主體和創造意識與相應能力的提高。全員參與。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模式強調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得到鍛煉,以此促進全體中學生主體性和主體地位的提高,並主張班幹部崗位是育人的崗位和角色,是中學生管理主體地位確立和主體性發揮發展的崗位和途徑,而不是傳統意義上替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幹活的崗位和角色,不是個別優秀尖子學生的專利崗位和角色。全員參與性,這一特性的落實,能使全體中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和班級的主人,責任感、服務意識和自尊心、自信心增強,社會化水平提高,綜合素質發展。全麵參與性。這一特性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中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全過程,包括決策、計劃、實施、檢查、總結每一環節和班級管理的各個方麵,包括學習管理、教育管理、課外活動管理、班風和文化建設管理等方麵。其二是中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要從心理(智、情、意、個性)和行為兩個層麵上參與,即認知參與、情感參與、意誌參與、個性化參與、行為參與。全麵參與性的落實,能使學生積累多方麵的經驗和知識,得到全麵訓練和鍛煉、智能水平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全麵提高,主體性創造人格得以完善和發展。創新競爭發展性參與。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模式建構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要完成這一核心任務,就必須引入競爭機製,使創新與競爭互為手段、互為目的、互為因果。該模式強調中學生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中競爭。然而創新和競爭相對於發展而言又都是手段,其目的和歸宿應體現在中學生主體性、創新性人格的充分發揮與發展上。這一特性的落實,有助於中學生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自我實現意識、社會化意識及其能力和人格的提升。
(三)主體參與型中學班級管理模式的建構策略1.開展學生自主、自治、自為活動。管理中學生的目的是發展其自我管理的主體性,不斷確立其自我管理的主體地位,讓其在管理和接受管理中學會自我管理。中學生自主、自治、自為活動的開展,是中學生自我管理主體地位的落實和主體性發揮與培養的過程。其內容一般包括:班級日常管理自治;專題討論會、主題班隊會、民主生活會、競賽活動自治;課外活動、文體活動、旅遊活動的自治;學習自治等。
2.實行班幹部輪流擔任製和班級崗位責任製。班幹部崗位和角色,如前文所述,它是育人的崗位和途徑,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替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幹活的崗位和角色,不是個別所謂優秀生尖子生的專利崗位,中學生應該有此種受教育、受鍛煉的機會。實行班幹部輪流製,是教育平等化、機會均等化的體現和要求,是一種很好的主體參與班級管理形式,它符合角色扮演教育規律,可使當班幹部的中學生增強主體意識、服務意識、溝通合作意識、民主與法製意識、以身作則意識、自信心和集體責任感,在履行班幹部崗位職責中,學會發現自我價值、學會負責、學會服務與自我服務、學會協調人際關係、學會合作、學會管理等,從而使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激發和弘揚。它可以培養中學生能“上”能“下”的良好心態;可以使中學生正確地認識他人和自我,防止“捧殺”和“扼殺”現象發生;它可以有效地培養中學生的合作與競爭的意識與能力,促進中學生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實行班幹部輪流擔任製,既是中學生組織管理主體地位確立的過程,又是中學生管理主體性發揮發展的過程,也是實行班級全員參與管理的客觀要求。在實施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如下三個方麵的問題:一是輪換的周期可長可短,長者可一月或半年,短者可一天或一周。二是輪換程度可一次全員輪換或部分輪換,視具體情況而定,以保證班級管理平衡有序為準則,不可大起大落,過度振蕩。三是班委會、團支部結構合理,要堅持男女搭配、強弱搭配、個性搭配、新舊搭配的原則。四是班幹部的崗位角色序列和種類應寬泛多樣,一般應該包括班委會委員、小組組長、科代表以及其他項目負責人。五是班幹部輪流製的實施要與班級崗位責任製的設立與實施相結合。以上幾點旨在使中學生人人有崗位,個個有角色,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幹,把班級設計成一個微縮的社會,學習化的社會,主體化的社會。
3.優化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無形而巨大的班級管理力量和教育力量。人是文化環境中的人,他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文化性。他是在其所處的文化環境中成長和發展的。學生的社會化水平的高低,人性是否得以開發和弘揚,從根本上講,是由其所處的文化環境決定的。班級文化是對學生影響最直接、最係統、最自覺的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時,要堅持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積極引導和學生全員參與,自主、自治、自為相結合的原則,注重班級文化的科學性、全麵性、創新性和發展性。班級文化實行民主參與,共同創建的過程,就是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和中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就是促進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過程;就是加速中學生社會化水平提高的過程;就是中學生在校對社會生活模擬的過程。班級文化的建設,有助於中學生民主與法製、競爭與合作、主體與客體、服務與被服務、繼承與創新、社會化與個性化完美結合的現代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是促進中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全麵發展、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保證。一般建構主體性班級文化的途徑有:加強班級民主與自覺紀律建設;加強班級教室文化環境建設,美化教室、環境育人;加強班訓、班歌、班徽和班級精神建設;加強班風特別是學風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