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學班級管理的新理念(1 / 2)

班級是學校實施現代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基本單位,它能否充滿生機、富有活力,關鍵在於能否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為此,我們應該樹立以下幾種新理念:

(一)中學班級管理應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傳統的中學班級管理(包括課堂活動管理)的弊端概括起來就是讓中學生適合教育而不是讓教育適合與促進中學生的發展,班級管理缺乏民主、平等、自由、和諧、娛樂的特征。在傳統的中學班級管理模式中,紀律被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喧嘩”與活動被認為是“無紀律”,教師管理水平差,中學生的天性被扼殺、個性被泯滅、主體地位被剝奪、潛能未能被充分開發、主體性未能被充分發揮和發展、創造意識與能力被窒息,使中學生形成了依附、盲從、被動、怯弱、自卑或霸道、反抗等人格特征。這與現代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要求相違背,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相違背。因此,要努力創造適合中學生發展的教育,我們必須改革傳統中學班級管理模式。

1.要把班級營造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場所。每個中學生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心理品質是各不相同的。老師隻有重視每個中學生的個性差異與發展,才能使每個中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正因為如此,日本在1996年7月提出的谘詢報告《21世紀日本教育的發展方向》一文中指出:將“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並使之自由發展”作為日本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中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隻有承認這一點,才能尊重中學生的個性發展規律,尊重中學生的個性與個性差異。要因材施教、因材施管、促其發展,不可無視中學生的個性差異,隻見森林不見樹木;中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其個性發展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寬鬆、自由、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民主的氛圍。因此,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要努力創建這樣的班級環境氛圍與課堂環境氛圍,不可“惟師獨尊”,任意雕塑中學生,善意或無意地摧殘和踐踏中學生的人格尊嚴。

2.要把班級營造成中學生熱愛學習、主動學習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樂園與基地。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我教育的主體、自我管理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而不是任教師隨意加工的材料。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確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中學生全麵參與班級一切教育、教學與管理、交往活動,像陶行知先生要求的那樣,解放中學生的頭腦、眼睛、耳朵、嘴巴、雙腿和雙手。拓寬中學生自由、自主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交往空間、創新空間和自我管理空間。努力創建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雙向溝通、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生動活潑的班級生活局麵。克服“一言堂”、“滿堂灌”、“包辦式”、“服從式”班級管理觀念與做法。克服中學生厭學、怕學、逃學和苦學的現象。

3.要把班級營造成中學生張揚個性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中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當其被有效開發出來的時候,班級要給中學生及時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機會,這樣一來他們的學習、創造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獎勵強化,自信心和進取心才會得到提升,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才會不斷增強。中學生都有極強的表現欲望,這是他們基本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需求,班級應予以及時合理的滿足;給中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機會的過程中,同時又是中學生互相學習、教育和激勵的過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行為,一般可通過作品展覽式,學習和文體活動競賽式,各抒己見式,主題班、團會式和其他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展示中學生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