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對中學生個體進行的教育評價(2 / 3)

逆境中正確調控自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尊重他人、集體乃至國家的財產權;遵守法律;尊重“民主社會”的各種“自由”;養成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習慣;像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那樣去對待別人;沒有過早的性體驗。

不少人痛感眼下的青少年似乎缺乏同情心與寬容心。奇怪嗎?並不奇怪,這是在我們的文化教育方式下必然結出的一枚苦果。美國《紐約時報》駐華記者紀思道曾寫過一篇談及中國中學生的公平觀念以及同情心的報道:“1992年,初中的輟學率上升了6%。對每個在上海最好的中學上學的學生,國家每年補貼200美元,而很多農村學校卻什麼也得不到。中國一方麵在最好的學校裏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一方麵在農村造就另一代半文盲。這難道是公平的嗎?上海這些最好的中學的學生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點扭捏,但仍是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公平。‘假如同樣一筆錢給了地方,可能會讓更多的學生受益’,18歲的(上海第三)女子中學的ShirleyQ。C。Zhao如是說。‘但是,他們的設備條件和教師都不行。因此,花大力氣教他們沒什麼大用,還不如培養訓練我們’。”這裏美國記者用數字、用他人之口說的是嚴肅而沉重的話,令美國讀者感到新奇的大概是,受到最好教育的中國中學生竟然如此自命不凡,自以為高人一等。可能會有讀者想到,Zhao小姐這類中學生如果是生在美國的林肯時代,會不會成為奴隸製度的堅決擁護者?中國最好的學校培養的學生為什麼沒有起碼的同情心?豐子愷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頑童一腳踩死數百螞蟻,我勸他不要,並非愛惜螞蟻或者想供養螞蟻,隻恐這一點殘忍心擴而充之,將來會變成侵略者,用飛機載了重磅炸彈去虐殺無辜的平民。”隻要看一下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就可以知道,這種悲懷絕非杞人憂天!

追究中學生缺少同情寬容心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傳統文化中與小農自然經濟相關的某些思想意識陰魂不散,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思想意識在新形勢下死灰複燃,大有彌漫之勢。第二,家庭教育中的溺愛行為催生了一大批自私、偏狹、惟我獨尊、驕橫跋扈的“小太陽”。自私,必然導致冷酷無情;偏狹,自會引發寬容心的欠缺。第三,影視作品中殘殺打鬥、爾虞我詐等人物情節的渲染,也會使青少年學生逐漸變得冷酷無情和殘忍起來。

綜上所述,僅從愛國情感、公民意識和同情寬容這三方麵考察,當代中學生的做人狀況不能令人滿意,切不可作出過高的評價。各校可以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參照以上所述(包括美國中小學的“公民學”課程內容)製定出中學生“學會做人”方麵的具體評價指標。

2.勞動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營養素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誌指出:“一些家長力圖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去迎接孩子,以使孩子少經曆一些勞動的艱辛,其精神是感人的,但這決不是上策,因為勞動的艱辛恰恰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營養素。……培養孩子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勞動為榮以不勞動為恥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熱愛勞動並且有勞動技能是國民的重要素質。”但是,綜觀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勞動觀念或勞動技能現狀,我們不能不感到憂慮,因為這種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素質、中華民族最為優良的傳統正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削弱、消失。對此,我們同樣無法樂觀,同樣難以對明天抱有信心!

請看下列事實:(1)近幾年來,各種媒體不斷報道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現象——八九歲的小孩麵對一個帶殼的熟雞蛋一籌莫展無從下口,因為在他的生活經驗中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雞蛋;十二三歲年紀還不會整齊利索地穿衣服的中學生大有人在;即將跨入成人行列的高中學生每次洗澡還要媽媽兌好溫水,準備好更換的衣服;更使人感到難堪的是,不少初高中學生正學會用錢雇人來“代替”自己的勞動,從做作業、值日到運動會服務。(2)據有關方麵的統計,近些年複旦大學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80%左右的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一位高考狀元入學兩個月中沒有洗過一次衣服,他把髒衣服統統塞進皮箱,打算熬到期末再把髒衣服帶回家讓母親去洗。(3)據1994年的《深圳青年》披露,在青島舉行的中日孩子探險夏令營活動中,日本孩子能自覺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瑣事,背行囊、搭帳篷、辦夥食、睡覺值勤等事項中都表現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精神;而中國孩子則說得多做得少,被動地依賴於老師和別的人。連中國孩子自己也承認,“日本孩子動手能力比我們強,他們比我們能吃苦”。

青少年學生缺乏勞動教育和自立教育的惡果,不僅體現在他們勞動意識淡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方麵,還表現在他們逃避成長的“約拿情結”濃重、對有錢而生活闊綽的明星崇拜有加、無休止地追逐享受、中國傳統中最基本的孝道觀念的淪喪等方麵。許多高中男女學生嗲聲嗲氣地稱自己為“小男孩”、“小女孩”,這除了證明受那些歌星影星做派的影響而外,也說明青少年學生身上有著多麼濃厚的“約拿情結”,他們逃避成長害怕成年。還有那麼多的初中學生將歌星影星視做自己崇拜的偶像、視做自己追求的夢中情人或白馬王子,除了他們迷戀於明星的“表演藝術”這一表麵的原因之外,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明星穿名牌服裝、住高級別墅、乘名牌轎車的奢侈生活本身所產生的誘惑力,這種誘惑力連成年人都難以抵禦,何況中學生!?在追逐生活享受方麵,一部分少男少女敢想敢幹的程度也大大超乎他們家長的想像:10來歲的學生過生日,動輒花費上千元,呼朋喚友去高級飯店,連吃帶喝再加上歌舞狂歡,常常通宵達旦徹夜不眠;而這些小壽星們可能沒有一個人想過給自己的父母親過生日,甚至他們中不知道父母親生日者也大有人在。最令家長們傷心的事莫過於自己對孩子的溺愛換來的卻是孩子孝心的喪失!1995年初秋,家長們護送孩子上大學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悲喜劇又一次在某市上演了:因旅館爆滿,為孩子忙活了一天的家長們隻有租一張席子在校園操場上露宿,孩子一個個回宿舍休息去了,家長們帶著哭笑不得的神情麵麵相覷,因為竟然沒有一個孩子請父母到宿舍去歇息,也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留下陪陪自己的父母,更沒有一個孩子為十幾年來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表示一下感激之情,甚至還有不少大學新生因為父母給自己的零花錢不夠多而對父母大聲抱怨……當代青少年學生有著多麼嚴重的“吃老”、“啃老”現象!他們連孝敬老人都做不到,我們還能指望他們大學畢業後服務於人民、報效於國家嗎?

中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不佳,其原因主要是:第一,許多學校迫於升學率的競爭,都自覺不自覺地將勞動素質培養置於腦後,學生在學校有背不完的功課,做不完的習題;偶爾安排一點勞動課也成了一種點綴,僅僅是活動一下手腳或背誦背誦條文而已。第二,家長們的溺愛是最根本的原因。一位13歲的孩子放學回家便抄起拖把要為家裏拖地,不料其父吼道:“你一個男子漢成天拿個拖把,算哪門子誌氣?你好好做你的作業去,將來考個大學也算為咱家爭了麵子。”另一位初三學生給自己的父親寫信道:“家中的事您都包完了,買米、搬煤這些小事也不讓我幹,甚至連高壓鍋都不讓我碰……”一個初中孩子無奈地反映,在家裏凡電、火、水和刀都一概不許碰。每逢學校組織郊遊或教學參觀活動,都可以看到中學生隨身帶著大麵額錢幣。一方麵孩子用不著勞動,另一方麵又可以隨心所欲地花錢。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孩子珍惜勞動成果、走向自立,豈非無稽之談?!其實,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許多家長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孩子是我的,我愛怎樣寵就怎樣寵,別人管不著!”因此,麵對來自社會各方麵關於加強家庭勞動教育的呼聲,許多家長卻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在如上所述家庭和學校的勞動教育環境下,不僅延緩了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因為缺乏勞動技能,孩子不知如何在新的環境中適應與生存;因為缺乏集體勞動經驗,他畢業後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交往……),而且還給家長自身背上了沉重的情感包袱(因為缺乏勞動參與,孩子不知珍惜父母的血汗錢;因為缺少勞動參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進而導致孝心的喪失……)。第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等級貴賤思想至今仍然潛藏於家長、教師乃至青少年的心底,他們總是夢想將自己的生存能力由他人來代替,把生活自理、體力勞動看成屬於沒有文化、誌向不大的人所為的事。有些家長就赤裸裸地對孩子說:“我們當牛做馬地‘供’你,就是希望你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做個人上人。”一些教師也常以“學習成績不好、考不上大學,就隻能待在農村修理地球”來作為刺激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法寶。第四,傳媒的片麵誤導也是造成青少年勞動教育薄弱的因素。例如,在報道一些科學家的事跡時隻描繪他們如何刻苦學習、一心鑽研,而參加體力勞動、生活自理方麵的情況則隻字不提;更有甚者,將不懂生活常識也作為一個人成名成家的必備條件,當做優點來加以渲染。而事實則恰恰相反,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大都是視勞動為神聖的敬業者,例如蘇聯大文豪高爾基在年輕時曾經做過店夥計、學徒、麵包坊工人、碼頭工人和鐵路職員;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出身貧寒,8歲時就自己種菜並挑到街上去賣,12歲開始打工,飽受了艱難生活的磨煉,培養了挫折耐受力,這些經曆使他終生受益;當代中國年輕的風雲人物陳章良教授,年少讀書時家境貧寒,大學四年中家裏沒給他寄過一分錢,他完全是靠著微薄的獎學金和課餘脫磚坯來維持學業的。可以認為,正是靠著良好的勞動素養,才促使這些人成為名人的。

下麵我們看看西方家長的勞動觀和西方青少年的勞動教育情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的勞動技能訓練:日本規定小學生每天參加體力勞動的時間為24分鍾,英國為36鍾,美國則為1.15小時,德國更是從法律上規定6—18歲的青少年必須承擔的家務勞動項目和數量;而據一份抽樣設計,我國小學生每天參加體力勞動的時間卻不足12分鍾。德國人愛孩子但不溺愛,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輕易給孩子很多錢,他們的觀點是不能養成孩子不勞而獲的習慣,要讓孩子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所以,德國的家長給上學的孩子每天隻有1—2個馬克零用錢,主要供他們課間飲水用;有的父母有意讓孩子通過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周末擦洗汽車、修整庭院草坪、平日拖地煮飯等)來掙取零花錢。一位中國記者曾同一加拿大資深記者雷蒙德先生共赴蒙特利爾市采訪,因雷的18歲兒子也在該市上大學,所以順便去看看。當他的兒子提出錢不夠用時,雷說:“要錢可以,還是按老規矩辦。一是學期考試平均分數超過85分,獎勵1000加元;80分,獎勵500加元;70分以下,分文不給。二是假期打工,你如果掙來100加元,我就獎給你100加元;如果你能掙來1萬加元,我就獎給你1萬加元”。事後,雷蒙德先生解釋說:“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激勵他努力向上,讓他有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我原以為他暑假掙不來多少錢,但他替長途電話公司推銷合同,爭取到不少客戶,掙了2500加元,我也履行自己的諾言獎給他2500加元。在這個過程中,他掌握了營銷之道,懂得了推銷術語;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實踐中,學會了如何尊重人和如何與各種人打交道,並會珍惜自己掙來的每一分錢。”與雷蒙德先生分手之際,他說:“你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孩子們長大以後或許會明白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愛之深責之切,無情之處見真情。”

在“無情之處見真情”的教子之道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下,美國以及絕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父母絕少有溺愛孩子的事,他們在孩子的自由發展這一點上可以方式各異,讓孩子幹自己喜歡幹的事,但在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這一點上,卻是高度的一致:中小學生在課餘時間為人打工的現象隨處可見。他們並非缺錢花,而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社會大課堂來磨煉孩子。在我們的東鄰日本,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必須接受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到了中小學則定期開設“家政教育”課程以及“田間學校”或“孤島學校”,讓青少年從小去經風雨見世麵,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以及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公德意識。

綜上所述,我國當代中學生的勞動教育情況,很不理想,孩子們“學會勞動”的目標遠未達到,對他們這方麵的素質水平也不能給以過高的評價。各地各校應當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以上述西方國家的做法為參考,製定出中學生“學會勞動”方麵的具體評價指標。

(三)方法與過程:中學生素質評價的可操作性在對中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時,獲取評價信息的方法有:

1.測驗法——針對通過一定儀器或試題所引起的受測者行為進行測量的係統程序;測驗法主要包括學業成績測驗、能力測驗和人格測驗等。學業成績測驗用以測量個體或全班經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後對知識、技能、學習策略等掌握的程度,學績測驗又分為標準化考試和教師自編測驗。能力測驗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潛在能力測驗:一般能力測驗中,智力測驗是根據一定的智力結構理論編製的、對個體一般智力水平的測定,創造力測驗則是對人的發散思維能力的測定;特殊能力測驗,主要是指針對美術、音樂、數學等方麵能力的測驗;潛在能力測驗,則用以測定個體能力發展的潛在特質。人格測驗主要用於測量人的性格、氣質、興趣、品德、情感、態度、信念、價值觀、人際關係等。其中自陳法是讓受測者個人提供有關自己人格特質的報告;投射法是向受測者提供一些意義不明的刺激情境,讓受測者自由地表現其反應後,由主試分析推斷其人格特征;情境法是把受測者置於特定的情境中,由主試觀察其行為反應進而判斷其人格。應該強調的是,能力測驗和人格測驗須在專家指導下進行,對測驗結果須實事求是地慎重分析,還要注意保密。

2.觀察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中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以收集評價資料的方法,可以在中學生的態度、興趣、創造性、價值觀等方麵獲得通過測驗法所難以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具體地說,觀察法又分為以下四種:自然觀察——不加任何控製的日常觀察;時間樣本觀察——在特定時間內(如課前)針對一定目的(如了解學習準備情況)進行的細致觀察;特定事件觀察——以特定事件(如勞動中的態度)為內容的觀察;係統資料觀察——為了獲得對中學生完整認識(如學習習慣方麵)而進行的多項活動(如課前、課堂、作業、複習、實驗等)中的係列觀察。

3.談話法——通過口語交流方式獲取評價資料的方法;特別適合於了解中學生的態度、興趣、習慣、價值觀。談話法又分為兩種:程序談話法——事前擬定問題和程序,然後按照已定的問題和程序進行問答;此法目標明確,進展順利,但不易獲得深層次的看法。自由漫淡式——事前隻有一個中心議題,然後圍繞議題自由漫談;此法會獲得學生真實的想法,但對教師的提問技巧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