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中學生個體進行教育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一定的方法、技術和手段對中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發展水平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但是,有相當數量的中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卻存在著許多偏頗的、有時甚至是十分錯誤的做法:在德、智、體、美、勞五育目標中,關心較多的是學生的智育成績而或多或少地忽視對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心理素質水平的評價;在知識掌握與智能發展的關係上,主要關心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以及習題的解答、考試的分數等,而對學生智能方麵的發展則不大關心,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傾向;即使在知識的掌握方麵,也僅僅是關心語、數、外、理、化、史、政等中考或高考中考核的科目而忽視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勞技等升學考試中不加考核的科目,存在著重主科輕副科的評價弊端;在評價過程上,注重摸底測驗評價和期末的終結性評價,輕視形成性評價以及對學習、發展過程的評價;在對評價主體的認識上,隻承認教師具有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權力,否認甚至取消學生在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中的活動主體地位;在對評價結果的處理上,不管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往往輕率地在不適當的場合以不適當的方式公布評價結果……
上述問題說明,相當多的中學教師在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過程以及評價結果的處理等方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正確的認識。教育評價理論認為,隻有樹立了正確的評價觀,才能正確地確定評價內容,才能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與手段,才會產生科學的評價過程,也才會正確地處理評價結果。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端正對於教育評價的認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評價觀,進而搞清對中學生個體進行評價的標準、內容、過程、方法等問題,以保證中學素質教育的正確實施和順利開展。
(一)認識和觀念:決定評價目的標準的出發點1.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觀,必須首先端正我們對於教育評價的認識對於中學生的評價,要從四個方麵端正認識:第一,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具有主體意識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既是評價的客體又是評價的主體,他們既可以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學習發展情況進行評價,還可以對教師(通常意義上的評價者)的評價進行評價。第二,對於中學生的評價不能按照教師個人的觀點來進行,必須依據國家製定的教育目標來進行,亦即對中學生的評價標準具有法定的性質。第三,對於中學生的評價有一整套嚴格的科學方法、技術和手段。第四,對於中學生的評價,是一個不斷深化的價值認識過程,亦即對他們發展潛力的認識過程。而對於中學生發展潛力的認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這就使得我們必須堅持以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學生。看待中學生的發展眼光較之評論貨物時的發展眼光,理應更富有長期性、變動性。
在上述關於教育評價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到下列結論:通過中學生素質教育評價,不僅要了解個別中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還要了解全體中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不僅要考察全體中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亦即他們已經學到了什麼,更要考察他們在哪些方麵尚有發展的潛力。這些,可以認為是正確評價觀的概括表述。由科學而正確的評價觀出發,可以進而搞清對中學生進行評價的目的和標準等問題。
2.中學素質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中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幫助全體中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學會健心等整體學習質量是教育方針關於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要求在中學階段的具體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該綜合性概念不僅包括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質、身體生理素質、日常行為習慣、審美情趣、勞動技能習慣、心理品質、個性發展等多方麵的內容;該綜合概念的另一個含義是,並非僅僅提高一部分中學生的學習質量,而是要提高所有中學生的學習質量,使所有中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整體提高。
而傳統的教育評價強調了一種選拔功能,“教師與行政人員的許多精力都用於確定在教育計劃的每個階段應淘汰的學生”,亦即僅僅關注如何使“先進更先進”卻忽視了如何通過評價使“後進變先進”,這就導致評價進入了一個誤區——“評價的意義僅僅在於區分和選拔好學生”。然而,素質教育要求“先進更先進,後進變先進,整體都前進”,所以素質教育評價的意義應該在於促使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等各方麵都能得到適合其能力的全麵發展。這一點在理論上是必需的,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我國許多中學開展的目標教學實驗證明,隻要教師堅持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具備了正確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方法手段,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都確實能夠達到“掌握”的水平亦即能夠完成基本的發展目標,在大教學班的情況下也同樣能夠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的大麵積提高。
3.三種標準和兩種觀點
中學的教育目標是抽象的,具體到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生,由於教師個體心目中的評價目的不同,往往參照不同的標準來對中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評價,所以大體上出現了三種評價標準:(1)以選拔優秀學生為標準來進行評價。該評價標準具有選拔功能,其目的是通過評價使教師掌握一個班的學生在整體學習質量上的分布情況。例如通過期末考試了解優等生、中等生、後進生的比例,了解優秀學生與後進學生之間的差距有多大;該評價標準的指標主要是優秀率。(2)以基本教育目標為標準來進行評價。該評價標準的目的是看有多少中學生通過教育活動完成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其基本指標有及格率、達標率,並在畢業考試、高中會考等目標參照測驗之後進行。(3)以學生的發展為標準來進行評價。該標準以發展的眼光製定評價計劃,注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個人價值,並吸收學生參與自評與互評。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麵可以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並進而培養他們的持續學習能力,而不是以現有的成績對他們進行“蓋棺定論”;另一方麵可以使中學生通過評價的診斷作用,更加準確地發現自己的發展潛力和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習積極性。
三種標準代表了兩種評價觀,可以說前兩種標準是在“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評價觀的反映。有人用“根雕藝術家”和“木匠”來比喻兩種教育思想下的評價觀和評價標準:在根雕藝術家眼裏,所有樹根從不同的視角觀察都是可以加以雕琢的,都可以成為美侖美奐的、形態各異的藝術品,而且世上絕無兩樣相同的根雕藝術品;所以,根雕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發現蘊藏於樹根深處的美並把這些千姿百態的美進一步表現出來。而在木匠的眼裏,隻有符合一定標準的木頭才是好木料,才能製作出好家具,而那些朽木則不可雕也;經過他們的鋸、劈、刨、釘等工序,外形各異的木料最後都被加工成功能相同、外形相似的家具。如果教師立誌成為“根雕藝術家”,就會主動地去發現所有學生的“美”,亦即挖掘並發展學生在各個方麵表現出的潛力,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符合各種社會需要的人才;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做一個“木匠”,就會在自己的觀念裏把學生人為地分為優、中、差幾等,並把自己認為“朽木不可雕”的學生排斥在外,而僅把其餘學生加工成符合某種統一模式的“人才”。
(二)評價側重點:中學生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從理論上講,對中學生進行的評價應包括德、智、體等方麵的全部內容,亦即前文提到過的中學生整體學習質量;而中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則又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智能素質、體能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等若幹方麵。但從操作的角度講,似乎還是從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等方麵去評價更為簡便易行一些。考慮到當前中學教育中的薄弱環節,下麵我們著重談談學會做人和學會勞動這兩方麵的評價。
1.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做人
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誌曾強調指出,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必須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中小學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思想教育內容,一是愛國主義意識,要把以五愛教育為中心的愛國主義教育長期抓下去;二是公民意識,要教育學生遵紀守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忠於職守的品質;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包括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不怕挫折、文明禮貌、誠實守信等。這裏,“學會做人”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它實際上是指一個健全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思想品德、道德規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情感、意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總和;其核心內涵是人格,包括自尊心、自信心、同情心、自強精神、敬業精神、競爭合作意識、開拓拚搏意識、表達能力、操作能力、交際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自學能力、生活生存能力、自律自主自修、情感自悅、心態自控等等。顯然,“學會做人”的內涵非常寬泛,為使我們的論述有所聚焦,也為了避免與本書的其他章節重複,我們將“學會做人”的重點放在愛國情感、公民意識與同情寬容這三個方麵。我們從生活的現實事例和種種相關的調查報告中看到,不少中學生愛國情感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自私狹隘,少有起碼的文明禮貌,缺乏集體主義精神,缺乏寬容同情心,驕逸專橫。麵對中學生的做人現狀,我們無法樂觀,我們難以對明天抱有信心!
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愛國主義意識的淡化在中學生中嚴重地存在著。請看以下事實:(1)1995年國慶節前,對黑龍江省三市四縣17所中小學的820份調查問卷表明:50%的學生不知道新中國的誕生時間,42%的中學生不知道南京大屠殺被害人數,76%的中學生不知道“九一八”國恥日的年份。(2)成都某經濟電台進行過一次有獎問答活動。主持人問:林則徐是什麼人,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精神遺產?中學生聽眾很熱心但答不出,於是一再請求提供一些線索——林先生唱過什麼有名的歌曲、拍過什麼有名的影視片等。(3)1994年“九一八”國恥日來臨之際,沈陽“九一八”紀念館門可羅雀,每天隻有數十名觀眾;同一天南京市國防園的參觀者也隻有168人,而南京市青少年宮遊樂場的遊客竟多達11650人次。(4)我們的一些中小學生不知四大發明、林則徐、“九·一八”和“七七”,但對某些港台歌星的生日、血型、星座卻記得一清二楚;他們對國歌、國旗、國史、國情等知識了解得不多,但卻津津樂道於耐克、人頭馬XO、鱷魚以及皮爾·卡丹,這種情況不是令人悲哀和值得深思的嗎?導致這種愛國意識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麵:除了學校德育形式呆板,難以入腦入心之外,家長們的私心私欲是抵消學校德育成效的最大原因,孩子們的業餘時間完全被習題、作文、外語、琴棋書畫占滿了,以至於他們連看《新聞聯播》一類電視節目的時間都沒有!此外,社會教育大環境也應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一些傳播媒體向吃、喝、玩、樂方麵傾斜的宣傳導向。某市的三家主要報刊某年某月某日都在一版顯著位置刊登某小品演員車禍遇難的消息,其巨大聲勢遠遠超過對英模事跡的宣傳規模。這類報道的負麵效應是:“演員掙錢真容易,才出道幾天就有錢買車了”,“演員是特殊公民,喝醉了酒還敢開飛車”這類宣傳報道如同向青少年學生發起了“錢風利雨”的攻勢,怎能不抵消愛國主義教育的力量呢?其實與科教工作者、工農兵中的優秀人物相比,那些所謂的“歌星”、“影星”又有何德何能可言?!他們動輒幾萬幾十萬地掙大錢已屬不公,再為他們吹喇叭抬轎子,豈非是非顛倒悲哀至極嗎?
一些人不是愛國意識淡漠到“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程度了嗎?那麼,下麵就來看看在國外是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意大利十分重視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但丁在意大利人的心目中不僅是文學巨匠和“詩聖”,而且是統一民族語言和道德規範的偉大愛國者,其傑作《神曲》被規定為各類中等學校的必修課。新加坡十分重視對大中學生進行國家意識的培養,其政府領導人指出:如果新加坡要避免被西方的價值觀念所淹沒,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國家意識。為此,他們實行兵役製,規定每個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高中畢業後必須服兵役兩年才能升大學或就業。菲律賓的大、中、小學中,每天清晨的第一項活動就是舉行升國旗儀式,全體學生身穿校服,整齊列隊向國旗致敬;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曆史課講授菲律賓的曆史,使學生牢記祖國飽經苦難的過去,懂得獨立來之不易;中學和大學還開設“保衛祖國”課,對全體男女學生進行軍訓,時限一年,每周3—5小時。葡萄牙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中小學的平時教學之中,特別體現在語文、社會、常識、曆史、音樂等課程中,其中小學課本突出了葡萄牙的民族、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的事跡,不同學科的課文中反複出現國旗圖像以及有關的文字說明等。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是無所不在,重視潛移默化式的熏陶作用,從幼兒園就講星條旗的組成,3歲的孩子都知道“美國之父”華盛頓,知道南北戰爭;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從銀行、公司、企業到國家機關,從娛樂場所到展覽館、博物館,從農村到城市,從國內官員的辦公室到美國駐外機構,到處都懸掛國旗。美國人認為,到處有國旗才能到處有國家,時時見國旗才能時時想國家。正因為如此,美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強到了極點,他們可以罵總統,可以斥責政府腐敗,但很少有人說美國不好。
目前,有關公民道德水準普遍下滑的報道經常見諸於媒體。在許多場合,也都可以見到中學生的不文明少禮貌行為,諸如汙言穢語、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隨處吐痰、冷眼相對、惡拳相向、不守秩序、毀壞公物、低級趣味、見師長不讓座不讓道背後直呼其名等。有人作了專門分析,認為中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降低主要表現為以下五種傾向:(1)物欲化傾向使得中學生們變得自私起來,有人為了實現自己過分的物質欲望,可以糾集團夥向年幼的同學勒索錢物或從家裏偷錢買名牌衣物,個別人甚至以身試法,幹出違法犯罪的勾當。(2)粗俗化傾向使得中學生們說粗話、辦俗事;這種“時尚”甚至出現在“課桌文學”或“廁所文化”中,什麼“××雜種”、“我是流氓我怕誰”和裸體畫等不堪入目的話語繪畫,稱得上粗俗化的頂峰。(3)冷漠化傾向在中學生中也有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感情感來越冷;同學的困難無人過問,集體的榮譽無人關心,人們的利益觀念日益向著個人傾斜。(4)無責任傾向使得中學生們對自己的工作、集體活動、社會義務都抱著無興趣、無所謂的態度,大到社會發展、國家命運,小到學校工作、班級活動,都采取逃避、拒絕的心態,情緒冰涼而缺乏積極性、主動性。(5)虛假化傾向使得中學生們喪失了厚道、誠實與良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隻要能評上“三好”或考上大學,假考作弊、假話騙人、假證明、假文憑統統都可以冒將出來。
讓我們看看國外的公民意識教育情況。美國的中小學普遍開設“公民學”教育課,要求學生至少具備以下品德:自律;守信;誠實;實現最佳自我;利己但不損人;勇於承認錯誤;具有良好的運動員風格,懂得取勝並非至高無上的;謙恭禮貌;懂得沒有一個人是孤立存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