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高丙蘭正在灶邊忙活著,頓時顯得有些拘束,兩手揉著圍裙不知該幹什麼好。到底是張保娃經的事情多一些,連忙把客人讓到炕上坐下來。

李瑞環同誌很隨便地坐到炕沿上,同張保娃拉起話來。談到勞動致富,張保娃說自己搞了個魚池,因為沒有經驗,失敗了,還欠了些賬。

“多大的?”李瑞環同誌立即關切地問。

“3畝水麵。”

“搞這個我知道。我在天津搞過,給你介紹點養魚經驗。”李瑞環同誌親切地掰開指頭說:“一個是品種。你養的是哪一種,鰱魚、草魚?噢,草魚。對,草魚成本低,容易養。再一個是密度稀一些,不要太精養,精養投入大,加氧啊,投料呀,溫度呀,一下搞不來,基本上精養都不掙錢。可以慢慢來,每年少產一點,還是能掙錢。”

客主無拘無束,親如一家,小小窯洞裏,不時飄出歡聲笑語。

“政策怎麼樣,有意見嗎?”李瑞環同誌問。

“好著哩,我們爾格幹事情可有心勁哩。”

張保娃猶豫了一下。也許,他還想說點什麼,農業基礎建設,糧食生產,農資供應?然而,他什麼也沒有說。他知道黨和政府正在著手解決這方麵的問題。眼前的情景使他看到了,也感受到了中央的決心,中央領導來到農民家裏已經說明了一切。

“幹部下來添麻煩了沒有?”

“來的幹部就數今年的好,就住在老百姓家裏,可幫大忙啦。”

李瑞環同誌仔細看了看家裏的擺設,問:“沒買電視機?”“沒。這幾年生產上投入多,再加上妻子有病,還不行。”張保娃告訴李瑞環同誌,村裏許多人家有電視機,他常到別的人家去看。

張保娃說:“去年動亂時,大家非常關心國家命運,老百姓可心慌哩,不但看新聞聯播、晚間新聞,就連午間新聞也看。看不見你們,我們就擔心哩!”

高丙蘭也說:“看現在平平穩穩多好。”

人心思靜,穩定壓倒一切。聽著這些從普通老百姓口裏說出的話,聽著這些普通農村婦女發自內心的聲音,李瑞環同誌顯得很激動,握住張保娃的手說:“還是老區人民覺悟高,謝謝你們。”又握住高丙蘭的手說:“祝你早日健康。”

走出張保娃家窯院,李瑞環同誌又來到米麵加工戶王文斌家裏,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看了他家的加工設備。爾後,李瑞環同誌又在村民雷應生家裏,詢問了他家發展生產的新打算。

當他聽說雷應生正在搞經濟林時,便說:“山區發展經濟要靠綠化。把綠化可以和栽果樹結合起來。裁果樹技術複雜,政府要給予幫助。”

他一邊說著,一邊拉著雷應生3歲的小兒子,關切地撩起衣服,看他穿得怎麼樣,暖和不暖和,有沒有新衣服。最後,抱著孩子走出窯門,同一家人合影。

“黨中央來人看咱們啦!”

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聞訊趕來,圍了雷應生家半個窯院。李瑞環同誌見此情景,便舉起雙手頻頻致意。在這一瞬間,一條感情的河漲潮了,人群裏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掌聲,是讚揚,是熱愛,是擁戴,是對黨和群眾保持血肉聯係的熱情歌頌;這掌聲,是老區延安人民對黨中央親切關懷的感謝;這掌聲,送李瑞環同誌走了好遠,好遠!

選自1990年4月28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張春生,生於1954年,黃陵太賢人。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歲月有痕》《延安你好》《聖地科技之星》等。現任《延安日報》社總編、延安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