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陽春剛到,陝北延安的萬花山楊柳吐翠,牡丹含苞,到處泛出一片片鵝黃嫩綠。

4月19日傍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同誌,風塵仆仆地從首都來到延安,1個多小時後,便出現在萬花鄉花源頭村邊的公路上。

這是一個夾在大山皺褶裏的隻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左邊是一灣清清的溪流,右邊是木蘭陵園,傳說巾幗英雄花木蘭就安葬在這裏。

路旁的河畔上,剛剛吃完晚飯的村民正在夕陽裏閑聊,李瑞環同誌便走上前去,同他們隨便談起來。

“你們都是本村人嗎?”

“生活怎麼樣?”

“多長時間吃一次肉?”

“小孩都能上學嗎?”

厚誠、熱情的村民們一一地回答著。他們並不知道他就是50年代被稱為“青年魯班”,80年代被天津人譽為哲學家、經濟學家、戰略家,名滿天下的“鐵市長”李瑞環同誌,盡管他們覺得眼前這個人如此麵熟,但仍不能把他同在電視上見過的中央首長聯係起來。

李瑞環同誌又問:“毛主席在延安時有趕上的嗎?”

年輕人不無遺憾地搖搖頭。

“你趕上了麼?”李瑞環同誌看見旁邊站著一位頭包羊肚子手巾的白胡子老人,便親切地問他。

老人名叫雷九霄,本來站在邊上,年輕人趕緊笑著把他讓到前麵,老人這才不好意思地說:“毛主席在時我十幾歲,家住河莊坪,見過好幾次毛主席。”

“還見過誰呢?”

“當時的領導都見過。”

“你不簡單哩!”李瑞環同誌讚道。又問:“你有幾個孩子?”

“沒有孩子。”

“那生活來源呢?”李瑞環同誌馬上關切地問,“是不是五保戶?多少年紀?”

“不是。我才62歲,還能勞動,一年打八九百斤糧食,村子再給些補助,夠吃。”

“能吃上點肉,喝兩盅嗎?”李瑞環同誌用手比劃了個喝酒的樣子。

老人家愉快地笑了。那是肯定的表示。

“幹部對你怎麼樣?有毛主席在時的味道嗎?”

“有。”

李瑞環同誌聽了滿意地點了頭。

談到這裏,陪同李瑞環同誌的省委書記張勃興同誌笑著問雷九霄老人:“知道和你說話的人是誰嗎?”

“不知道。”

“他就是咱們中央的領導李瑞環同誌。”

老人似乎有些驚訝。

他沒有想到,當年毛主席在楊家嶺站著同農民談話的情景,今天竟然重現在自己麵前。

他更沒有想到,自己會站在家門口同中央首長拉家常……

但是,他知道,延安人民都知道,幾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關懷著延安人民。回延安,是毛主席未了的心願,1973年,身患重病的周總理回到延安,帶來了黨中央、毛主席的問候,1982年,李鵬、萬裏,1983年胡耀邦來延安視察工作;1989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僅僅86天的江澤民同誌來到延安;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同誌又來視察工作,看望延安人民。

幾十年來,這麼多領導來到延安,一再強調不要忘記延安,不要忘記延安時代,不要忘記延安精神,用自己的行動給了延安人民以溫暖和關懷。

好雨知時節。20日,李瑞環同誌冒著春雨參觀了棗園、楊家嶺等革命舊址,聽取了延安地委領導的彙報。第三天一大早,雨還未完全停歇,他又來到肖渠村,走進了農民張保娃家的窯洞。

“中央李書記看你們來了。”隨行的地區領導白恩培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