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銀笙

1990年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迎著初冬料峭的寒風,又回到他曾生活過5年的延安。

“李總理又回咱延安了!”消息像風一樣,傳遍了大街小巷。不少人集聚在街頭、路口,盼望著看一眼人民的總理。

延安是李鵬總理生活中的重要一頁。1946年他離開延安後,常想念著延安。1984年,他曾回來過一次,但總覺得太短暫。這次回陝西,他專程來延安視察。一下飛機,就急切地到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李鵬總理既熟悉,又親切。他一邊看,一邊問,不時向周圍的同誌介紹當年的情景。他說:“這裏我熟悉,我是延安人。”

在看到邊區軍民紡線的照片時,他說:“我也紡過,一天能紡一二兩。”在休息室,講解員演唱的《兄妹開荒》選段,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當唱到“一年更比一年強”時,他情不自禁地連連重複了三遍,並欣然為延安革命紀念館題詞:“發揚延安精神。”

下午,他來到寶塔山,興致勃勃地登上寶塔,觀看了延安全景。他看得很仔細,不時問:“舊城牆有沒有啦?”“城門呢?”在範仲淹《漁家傲》的詞碑旁,他聽講解員念完後,又看了一遍,說:“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很有名。”話猶未盡,卻發人深省。知道總理要到楊家嶺革命舊址,許多群眾和延安大學的學生早早守候在這裏。當李鵬總理走下汽車時,大家都熱烈鼓掌,親切向總理問好,爭相同總理握手。在周總理舊居,延安大學的幾位學生大聲喊:“延大同學問您好!”李鵬總理同他們親切地談起來,問是哪個係的,學什麼,還高興地說:“向延大師生問好!”

他看到一對青年夫婦抱著孩子,就接過來抱上,親切地逗著孩子,問:“幾歲啦?”“你們在哪裏工作?”青年夫婦忙讓孩子說:“總理爺爺好!”孩子小嘴一張,叫了一聲“總理爺爺好!”便把頭藏起來,逗得大家更樂了。

這天晚上,他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延安歌舞團的演出。謝幕後,他一一和演員親切握手,並意味深長地說:“你們唱的許多歌,使我想到40年前、50年前的情景。謝謝你們!”

第二天一早,李鵬總理一行又驅車10多公裏,來到延安市柳林鄉三十裏鋪村,考察農村開發扶貧點,看望延安農民。

當村黨支部書記馮誌清介紹說全村今年經濟收入可達100萬元,人均純收入620元左右時,李鵬總理問:“這個收入算不算口糧?”

“不算口糧,都是現金。”

“算上口糧,雜七雜八,到一千嗎?”

“不到一千,七八百塊錢。”

“還有好多不算錢的?”

“洋芋、菜類和南瓜不算錢。”

“我們北京這些都得買,都算錢,吃個把水果也算錢。燒柴嗎?柴火也不算錢?”

“不算。”

李鵬總理細心地聽,細心地問,不時做著筆記。

談到果園,李鵬總理詳細問了經營管理問題,果樹生長老化狀況,產量、成本、價格、銷售等,說:“是啊,這跟過去比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啦,40多年以前,我在這裏就吃那個小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