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愚公——黃陵縣西石獅村劉甲子治理荒山荒坡紀實(1 / 2)

王春梅

又是一個秋高氣爽,果實累累的十月。

記者驅車來到黃陵縣西石獅行政村采訪遠近聞名的老愚公——劉甲子。

車行至村口,遇到一位高個清瘦,微微駝背,身板硬朗的老頭。同來的人告訴說:“他就是劉甲子。”記者隨劉老來到他家。窯洞好大,家裏的家具除了一排擦得烏黑的瓦罐和兩隻掉了漆皮的箱子,就是鍋灶,窯洞越發顯得空曠。大家都更加驚歎於劉老這種不遺餘力、治理荒山的忘我的拚命精神。

當記者來到老愚公劉甲子治理的西窪山時,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層層梯田從陡山陡窪上直鋪到溝底,那結滿果實的蘋果樹、梨樹、柿子樹、棗樹散發出誘人的芳香。紅豔豔的蘋果,黃澄澄的梨,綠綠的柿子,發白的紅棗,宛如五彩的珠寶鑲嵌在這綠色山窪裏。

好一派別具特色的田園風光,這就是劉甲子老人苦心孤詣治理的結果,也是他內心蘊藏了幾十年夙願的實現。

人活留名,樹活留影,此事誰也別阻攔,我決心已定

今年73歲的劉甲子,從8歲起就為地主放羊,常常因羊沒草吃要跑十幾裏路,吃盡了苦頭。記得9歲那年,在一次放羊時跑的太遠,天黑沒趕回家,差點被狼叼去。打那時起,他心裏就埋下一顆種子:長大了一定要多種樹、種草。解放後,是共產黨、毛主席把他從苦海裏解救出來,深切感受到黨的恩情比海深,時時刻刻拿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事事走在別人前頭,在生產隊稱為好社員。但他並沒有忘記心中的願望,可在那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誰敢出這樣的風頭。望著那滿天飛舞的黃塵,看著那光禿禿的山窪一天天被吞噬,劉甲子的心疼了。

1984年,黃陵縣作出了允許個人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決定。田莊鄉多次召開動員會,可當時村裏人都不敢承包。劉甲子再也不甘沉默,也不能沉默了,心裏埋藏了多年的願望終於有機會實現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家人說了,遭到了極力反對。老伴說:“一輩子人都快活過來了,還逞什麼強,放著安安穩穩的日子不過,胡折騰個啥?再說我身體不好,幫不上忙,你一個人怎麼行。”兒女們說啥也不同意自己的老父親再受苦。消息傳出去後,村上的人也紛紛議論:“劉甲子瘋了,那麼大一架山不把老命搭上才怪了。”

是啊,此時劉甲子已61歲,本該到享福的年齡,三個兒女,兩個女兒都嫁到外鄉,隻有一個小兒子,還有家裏、地裏的活。老伴幼小時患病,兩腿殘疾,走起路來十分不便,個子不足1.4米,不能幹重活,沒有人幫忙。加之西窪山不僅陡峭,還支離破碎,兩道溝,三架梁,連一塊25度以下的地塊都沒有,又遠離村莊,要把它治理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劉甲子徹夜難眠。經過幾天的思考後,倔強的他果斷地對家人說:“人活留名,樹活留影,此事誰也別阻攔,我快活了一輩子人,還沒為國家幹件大事,這次就讓我試試吧!”

劉甲子頂著家人的反對和村上人的熱嘲冷諷,找村幹部談了自己的想法。村委會在會上一致認為劉老忠實,吃苦,信得過,靠得住,決定將西窪山溝60公頃荒山荒坡承包給他。

說幹就幹,一張鐵鍁,一把钁頭,劉甲子在西窪山上鬧世界

劉甲子將山溝承包下來後,扛起钁頭、鐵鍁上山了。一把钁頭,一張鐵鍁,劉老靠著這簡單的生產工具,起早摸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钁頭壞了一把又一把,鐵鍁磨短了一張又一張,劉老不知自己用了多少張鍁,多少把钁,才把這個陡峭荒山,變成層層梯田,將一個個溝溝岔岔打成一座座山壩。為給平整好的地裏栽果樹,托熟人在縣農行貸了3000元錢,買回樹苗。為了節約資金,自己撿回槐樹種子,育成苗,栽到較陡的地裏和溝裏,挖的酸棗根,自己嫁接棗樹。可是當地人都有在荒山上放牧的習慣,剛剛栽上的樹苗被牲口吃了,樹栽上一茬又一茬,就是不見樹。劉老沒辦法,1989年春幹脆在山上挖了個小小的土窯洞,盤上炕,安上鍋灶,吃住在山上,後來老伴也搬到山上,照顧劉甲子的生活,老兩口陪著樹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