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貧困——記全國勞模、黃陵縣咀頭新村黨支部書記趙延平(1 / 2)

王春梅

他,一個普通的農民,卻曾經接受過江澤民的親切接見,“五一”前夕又要赴北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聆聽胡錦濤總書記的教誨。

他,一個普通的村官,卻帶領全村人創出了一條產業致富的新路子,將一個貧困的村子帶入了小康。

他就是黃陵縣阿黨鎮咀頭新村黨支部書記——趙延平。

“錢堅決不能分完,我們要過日子,還要過好日子”

現年46歲的趙延平,是黃陵縣土生土長的農民娃。1983年他從部隊退伍回來,利用自己在部隊學的汽車駕駛和修理技術,貸款買回推土機、大卡車,跑運輸、包工程,幾年下來,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可是鄉親們的日子還是過得緊緊巴巴的,東家緊了來向他借點,西家有困難他給湊點,慢慢地群眾看到他是個能人、好人,推薦他當村委會主任,鄉上也希望他擔當起這一重任。一種責任感、使命感,迫使他在1988年6月擔任起咀頭村委會主任和書記的職務。

上任後的趙延平,點燃了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第一把火是重新組建村班子,並對新班子成員提出“不跟群眾爭利,不借權利謀私,不占集體便宜”。第二把火是轉變村風。他與其他班子成員走村入戶,宣傳黨的政策,講致富途徑,刹賭博歪風。第三把火是發展集體經濟,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也許是沉澱在他骨子裏的那份天性,也許是他從小受一直擔任村主任、書記的父親影響,也許是部隊生活的磨煉,也許是有群眾的支持和在市場風浪中的無情摔打,趙延平做起事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闖勁,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他頂著壓力收回采石場、機動地,采取集體經營,自己墊付6800元,為群眾接上自來水;開著自己的推土機,又向朋友借來兩輛推土機,義務給村上修通盤山路;四處求情,給群眾拉上了電。到1994年,村上不僅還清了欠債,而且擁有固定資產70萬元,實現了水、電、路“三通”。

1996年,這個地處偏僻的葫蘆河川道小村子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延煉第二期工程開工需要該村整體搬遷,征地費達1000多萬元,並安排青壯年進廠工作,趙延平也在其中。去還是留,他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告訴延煉領導“我不能來廠工作”。其實讓他作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他對父老鄉親的那份感情,村上年輕人都進廠後,剩下這些老的老,少的少,沒有土地,沒有勞力,今後的日子怎麼過,進廠的工人將來下崗了怎麼辦?麵對抉擇,他選擇了群眾,選擇了村集體的事業。

然而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人老幾輩都沒有見過這麼多錢的群眾,急盼著把錢分到自己手裏。錢分還是不分?分了最省事,可分了農民沒有土地,生活來源沒有了。他先後多次主持召開支部會、群眾會,討論研究,有的建議辦煤礦,有的建議建賓館,有的堅持要把錢分光。他告訴大家“錢絕不能分光,我們要過日子,還要過好日子。”於是他帶領支部班子成員和部分群眾,赴華西村、南街村等全國典型的富裕村進行考察。北京韓村黨支部書記田雄的話使他茅塞頓開:“咱們農民經商辦企業都是外行,隻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才是內行。”回來後,他就同其他支部班子成員一道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統一了大家的認識,選擇了一條致富的路。

“靠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蘋果產業才是要走的路”

咀頭村今後到底怎麼發展,發展什麼?趙延平請教縣、鄉幹部,許多人提出發展蘋果產業,趙延平為了穩妥,托人找到了省果樹研究所教授史連讓,請他做參謀,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史教授看著信心十足而倔強的趙延平,答應他先去該村看看。經過現場勘察後認為,這一帶屬於蘋果優生區,但是缺乏水。他對趙延平說:“隻要你一個月把水引上山,我就來給你做技術指導。”“沒有問題,一個月後,我來請您。”趙延平拍著胸腔立下了軍令狀,立即請水利專家進行設計,帶著技術人員吃住在工地,日夜施工,僅用了19天就把山底下的水引上了山。通水那天,他檢查水管時不慎掉在水溝,扭傷腰住進了醫院。第三天,他帶著傷又一次來到了史連讓的家,要求他去做技術指導。史連讓教授被他那股拚命的精神折服了,答應了他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