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貧困——記全國勞模、黃陵縣咀頭新村黨支部書記趙延平(2 / 2)

1998年開始,趙延平、史教授吃住在山上一間窩棚裏,天剛亮,他就帶領大夥駕駛推土機,出現在荒山荒坡的工地上,當年一次性平整出土地728畝。他一邊苦幹,一邊上延安、下西安在大中專院校招兵買馬,先後來他果園裏的技術人員達到200多人。到2001年,該村先後投資400多萬元,發展新優蘋果2000畝,改造老果園500多畝,2000多畝果園不僅全部使用上了微噴、滴灌、噴灌等現代化節水灌溉新技術,而且柏油路、電通到果園,建立起有3位教授、64名技術員的果園技術隊伍,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他積極探索綠色農業的發展路子,發展果園養豬、養雞,實行果園種草。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果樹專家先後到果園裏考察,無不驚歎果園高質量的管理,無不驚歎他的果樹品種新、質量好。如今這裏已經成為省果樹研究所、西北林學院等科研單位的實驗基地,實習生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走了一批又來一批。

“建起龍頭企業,解決蘋果難賣的問題”

麵對新形勢下激烈的市場競爭,要做大做強蘋果產業,必須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與市場對接,建立起自己的龍頭企業,把一家一戶組織起來,實行規模化經營。在市場經濟中爬滾了多年的趙延平想的更遠、更多。2001年在縣上大力支持下,他成立了華轅公司,並探索著用工業化管理模式管理農業,用市場化運作農業,力求打開製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先後注冊了華轅牌蘋果商標和紙箱,在黃帝陵景區設立蘋果銷售點,在珠海、深圳等沿海城市設立直銷窗口,並聯合周圍的新村等3個村子的110戶果農,按照“入會自願、退會自由、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了公司+農戶+協會的管理模式,由公司與協會、與農戶簽訂技術服務、農資服務、蘋果銷售協議。這樣不僅對外擴大了規模,而且帶動了周圍村子蘋果管理技術和質量的提高。

現在的公司已經是一個由起初的蘋果生產企業發展到集農資供應、技術服務、銷售儲藏、畜牧養殖、建築建材、第三產業為一體的股份製公司;由一個簡單的蘋果園,成為延安市科技示範、西農大園藝學院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由隻是本村人勞作的土地,成為吸納下崗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基地。2004年全村綜合收入達到15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

趙延平在注重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忘記精神文明建設,村裏建起高標準的幼兒園、中心小學。孩子們從上幼兒園到小學畢業,一律免費;村裏60歲的老人像城裏人一樣領著退休金,辦理了財產、人壽保險,每年組織外出旅遊一次;統一安裝閉路電視、程控電話,整齊的村莊掩映在綠樹鮮花叢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在的咀頭新村,被命名為全國精神文明村,趙延平本人也被破格提拔為阿黨鎮的黨委副書記,省、市黨代表。麵對一道道光環,趙延平沒有驕傲。他說,榮譽是黨和老百姓給的,它隻能鞭策我更多地為老百姓辦事。談起今後的打算,趙延平有說不完的設想,“建設一個發泡網廠,與全國幾家大的農資廠聯係,建立直銷點,保證優質農資在黃陵的供應;根據不同人的需要,種植新優品種;建立網站,向果農及時發布信息……”

又是一年花開時,暢遊在咀頭新村的果園裏,聽著他更多、更大的設想,讓人無不為該村的未來產生美好的遐想。

選自2005年5月16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陝西省延川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先後在延川縣農機局、黨史辦工作,1992年調入黃陵縣委通訊組從事新聞工作,現任黃陵縣委外宣辦、政府新聞辦主任。在從事新聞工作10多年間,采寫的新聞稿件和拍攝的新聞圖片多次獲省市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