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他設計的《陝北窯洞改造》方案曾在全國農村住宅設計競賽中獲陝西省賽區三等獎;他設計的軒轅圖書館方案曾入編《全國圖書館建築彙編》;他撰寫的《民用建築簡支梁簡易計算法》曾受到省建築學會專家的肯定,並在工程設計中廣泛應用……
難怪他在講書法美學時,時常會引用或直接拿建築美學來做比較。但是,也是很偶然的機會,聽朋友說起,我才知道在建築領域取得這麼多成就,而且有專著問世的郭先生,並非科班出身,幾乎完全是自學成才。
這讓我在敬佩之餘,又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他在書法講授中反複表達過的一個基本主張,亦即明代豐坊在《學書法》中的觀點:“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學,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曆,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其實,他是講究打實基礎和反對以任何方式走捷徑的,也從側麵印證了圈裏朋友關於他多年來每天習書寫字的時間雷打不動的各種版本的佳話,想來不虛。所謂“百丈遊絲在掌中”,那是靠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恒心、意誌和誠實的治學態度修煉出來的功夫。我們能夠看到的隻是他氣定神閑的氣質風範和作品中隱約可感的沉靜與恬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任何藝術創造,最可貴也最難得的是一個“脫俗”,但是,真正能脫俗並非輕易就能達到,除了紮實用功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在心中去掉一切浮華與功利。
關於郭先生,我知道的其實很少,曾經聽收藏界的朋友講過他不僅是當地有名望的建築師和書法家,古錢幣收藏與研究也很有些規模和建樹,據說他現已收集到中國曆代古錢幣達3000餘種,萬餘枚。自殷商時期的貝幣,到春秋戰國及以後各朝各代的布幣、刀幣、圜錢、方孔圓錢及民國的銅圓、紙幣等各個時期的幣種基本齊全,不乏珍稀佳品,如秦朝大型半兩、春秋時的空首布、梁半斤、戰國時的晉陽一斤、著名的北周三泉、新莽的六泉十布、北宋母錢、元明時的農民起義錢、北宋重和對錢、清代的樣錢、母錢等都是十分難得的珍稀古錢。近年他還在《陝西錢幣》等專刊上發表了數篇相關論文。他收藏古錢更注重對古錢錢文書法的鍾愛和研究。
在前不久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也聽他本人講過他想將來有機會舉辦一次個人古幣藏品展。希望他的這一願望早日實現。
選自2006年5月25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胡香,女,1964年出生,陝西宜君人。現供職於黃陵縣廣播電視局,從事新聞工作。出版有詩集《搖不響手中的小銅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