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京知青的陝西人生(3 / 3)

與改革先行者“齊名”

汪桂蘭雖畢業於師範專業,但她利用業餘時間係統地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及教學改革的相關叢書。本來校長可以不帶課,但多年來她一直帶一門主課,並堅持定期聽課製度,每學期都在50節以上。30多年來,汪桂蘭的聽課記錄有五六十本,所備的教案有幾尺高,並寫了10多萬字的業務筆記和教學心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汪桂蘭學的是數學專業,但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使她成為一個多專業、多學科的全能老師。正是有這樣的能力,30多年來,學校老師誰家有事、誰孩子有病、誰身體不適,汪桂蘭都會主動地幫其上好每一堂課。

五年級學生季明亮,父親患半身不遂,家境貧寒,交不起學雜費,買不起校服,家長準備讓其退學。汪桂蘭了解到他家的實際情況,用自己的工資為其買了校服,交了學雜費。四年級學生陳春娥父母雙亡,隨姐姐生活,十分困難。汪桂蘭與班主任一道進行家訪後,免去其學雜費,並給陳春娥買來本子、鋼筆等學習用具,使其繼續上學。1998年12月,汪桂蘭又拿出500元錢資助了3名孤兒和2名貧困生。有些學生家庭情況較好,住不慣集體宿舍,吃不慣學校飯菜,自動離校。汪桂蘭就深入學生宿舍,幫助學生清理衛生;深入學生食堂,檢查飯菜質量,自動離校的學生最終全都重返學校。有一度,學生宿舍出現不安全隱患,汪桂蘭就和值班老師一起堅持每晚檢查四五次,解除了學生的後顧之憂。汪桂蘭一貫對好、中、差學生一視同仁,要求教師對差生個別輔導,循序漸進,激發其學習興趣,進行“成功教育”。多年來,康底崖中心小學的入學率、鞏固率、普及率和畢業率均達到百分之百,該校服務半徑內適齡孩子無一輟學。

30多年來,汪桂蘭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沒有機會給遠在北京的老母親過一個像樣的生日,沒有時間呆在老人身邊端茶送飯,盡兒女的孝道。對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沒有付出更多的母愛。好在老母親和丈夫、孩子們都理解她、支持她。如今,當年北京第一師範學校的同學隻剩下她一人,整個黃陵縣的北京知青也隻有12個了,全縣教育係統的2000多名教師中,知青身份的唯她一人。黃陵人民認可了她這個身處異鄉的“北京知青”,給了她相應的榮譽,縣人大代表、黨代表、模範黨員、優秀教師等等,不一而足。1998年底,中央電視台推出紀念改革開放20年特別節目——“20年20人”,汪桂蘭位居其中,與體操王子李寧、打假英雄王海、“中國第一村”黨委書記吳仁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王選等齊名。2000年“五一”,汪桂蘭當選為延安市勞動模範。2000年11月,汪桂蘭被調至黃陵縣幼兒園擔任黨支部書記,今年初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

令汪桂蘭欣慰的是,她教出的學生已有3000餘人,有相當一部分從師範院校畢業後又回到黃陵,在農村基礎教育第一線工作,僅康崖底中心小學就有3位。辦理了退休手續的汪桂蘭,隨即被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聘請為宣講員。汪桂蘭告訴記者:“我打算在有生之年,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黃陵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利用宣講員的身份每年作不下10場報告,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教育廣大中小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誌向,培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精神。”

摘自2005年12月28日新華網陝西頻道

作者簡介:

姚村社,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陝西省西安市人。在綠色軍營度過了23個春秋,曾任新聞幹事、宣傳科長、副團中校。2003年轉業後在《西安日報》社當記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