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何寧不是那種威風凜凜的鐵麵法官形象,他渾身透著一種儒雅之氣。他白淨麵皮,一副秀氣的眼鏡使他更像一位書生。可他在政法戰線上屢戰屢勝。
1996年5月,他又被調到地區檢察院(即現今延安市檢察院)任副檢察長。有人為他抱不平,你做了那麼多成績,不提拔怎麼是平調?他淡淡一笑,那有什麼,組織需要我幹什麼就幹什麼。從執掌大權的一把手到副職,許多人過不了這一關,至少有些不適應。何寧卻很快擺正自己的位置,心甘情願為檢察長做配角。
檢察長給他分配的任務是抓隊伍建設、內務和精神文明建設,他絲毫不鬆懈,積極給黨組和檢察長出謀劃策,協助檢察長在全行業開展“樹良好形象,創一流業績”活動。經過討論,聖地的檢察官是什麼形象終於統一了認識,那就是:信念堅定的政治形象,秉公辦案的執法形象,不謀私利的廉潔形象,愛民為民的公仆形象,嚴整端莊的警容形象。同時,抓了“十星”級評比。這項活動的開展使檢察隊伍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戰鬥力大大加強,對一些違法違紀幹警加強教育,嚴肅查處,查處違紀20餘起,有5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他們抓隊伍建設的經驗得到最高檢察院的肯定。市檢察院和12個縣(區)檢察院建成縣級以上文明單位,延安市檢察院還被評為“陝西省文明單位”。
何寧說:“是延安的黃土文化熏陶了我。延安人是淳樸忠厚的,集中了中華民族的所有美德。從李自成到毛澤東,不懈的追求,不管有多少艱難困苦,都抱著樂觀的態度。在我們插隊的那些年月,延安的不少人逃荒要飯,但他們不因自己對革命貢獻大而抱怨,始終抱著對明天的希望。在陝北,積澱著幾千年的黃土文化,剪紙、腰鼓、民歌等都是民族的精髓,是一個完整係統的大寶庫,我一輩子也學不完、受用不完。”
正如他所說,可能是黃土文化給了他太多的熏陶,他對延安民俗十分關注,經常搜集、整理。他呼籲人們保留這古老的文明,期望這古老文明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為此,他策劃拍攝6集電視專題片《真誠》,以此記錄北京知青在延安的那段難以忘懷的曆史,反映古老文明對北京知青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這個設想卻受到當年知青中現在已成為“腕級”人物的冷落,何寧為此傷心了一陣子。但過後,他又說:知青插隊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特定現象,不管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把幾千萬知青動員到農村,這段經曆在人生是千金難買的。就像長征老紅軍回憶長征一樣,是耐人回味和咀嚼的。這段曆史又培養造就了一代人,這代人將完成承上啟下的曆史重任,這也許是曆史賦予我們的特殊責任。他現在還珍藏著當年插隊的喜報和乘車證,發黃的紙頁記錄著那段曆史,但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纏曆史的舊賬,大規模的上山下鄉,畢竟已成為過去的一頁。
何寧,以他滿腔的熱血在黃土高原上畫出自己的人生軌跡。他對延安的摯情日月可鑒。我相信,他將成為延安騰飛的中堅力量,讓未來作證吧。
選自1998年9月7日《北京晚報》
作者簡介:
銀笙,漢族,1946年生,陝西省宜川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會員、陝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曾出版長篇小說《狼煙》《嘯傲長天》《銀笙散文集》等1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