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安居比天大——黃陵縣農村災後房屋重建工作紀實(2 / 3)

集多方之力 幫群眾渡難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巨大災情麵前,各級組織和社會各界給予了大力支持。省委副書記張保慶於2004年春節前深入災區慰問受災群眾。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王俠先後兩次到黃陵縣受災最為嚴重的田莊鎮劉家溝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就災後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人大主任劉兆年、市長張社年、副書記王建軍、市政協主席韓燁等領導也多次到災區慰問,安撫受災群眾,指導救災重建。去年12月,市人大專門安排在延的省市人大代表到黃陵視察災情,爭取省市財政支持;市民政局局長袁春合多次深入黃陵,調研災情和災後重建工作,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重點扶持。市直部門抽調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勞局等16個部門的48名幹部深入災區一線,與受災群眾同吃同住,協調落實救災資金,恢複基礎設施,幫助群眾災後重建。延煉集團、黃陵礦業公司等企業積極捐資捐物,極大地鼓舞了黃陵人民戰勝災魔的鬥誌和恢複重建的信心。

在爭取各級扶持的同時,黃陵縣不等不靠,按照“政府引導,群眾為主,包建部門扶持,多方支援”的思路,采取“政府補一點,群眾拿一點,銀行貸一點,上麵籌一點,親鄰幫一點”的措施,大打災後重建攻堅戰。由城建、土地等有關部門牽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農村災後房屋重建工作服務隊,走村串戶為群眾鑒定危窯、製定重建方案、指導重建工作。各鄉鎮也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爭取救災項目和救災資金,自力更生,組織鄉村能人、窯匠,帶領群眾加固維修。縣上各包建部門均派出骨幹力量,駐村幫助群眾協調資金,加固危窯,修路架橋,恢複生產,解決群眾在災後重建中的具體問題,湧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社保中心包建的雙龍鎮大院子村,地處川道,群眾住房和基礎毀壞嚴重。接到包扶任務後,該中心立刻派出駐村幹部,以“防災保安全”為第一目標,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房。成立了巡護隊,以防部分受災群眾重返危房居住,協同鎮上積極組織施工隊,多方籌集建築材料,帶領群眾加固危房。僅用20多天時間,就新修房屋5間,加固危房12間,春節前,村上6戶危房群眾已全部搬回。今春解凍後,采取群眾上勞、出機械,包扶單位出資的辦法,搭建便橋兩座,加固橋梁一座,修複道路7公裏,解決了群眾出行、生產、生活難的問題;縣抗旱服務隊雇傭機械為所包村平整了莊基地,還投資6000元為受災戶解決重建資金;縣交管站出資4000元為所包村組困難戶解決重建資金不足的難題……

政府災後重建補助資金發放是否到位、公平,是群眾最為關注的事,也是調動群眾重建積極性的關鍵環節。為此,黃陵縣專門製定了一套操作性很強的工作方案。在建房資金的使用上,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由包村幹部和督察組監督使用。同時,要求鄉鎮在補貼資金的使用上,也落實專人專賬管理,決不允許亂支挪用;在資金的發放上,嚴格按照危窯的等級和補助標準執行,發放前將情況向群眾張榜公布,待無異議後實施,堅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真正為群眾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截至目前,全縣已發放建房資金291萬元。縣上還組織審計、財政、民政、紀檢等部門,對建房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檢查。一旦發現截留、挪用、優親厚友等問題,將嚴肅查處,並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

群策群力 加快重建步伐

安居是群眾生存的前提。隻有安居,才能樂業。作為政府引導群眾建房,不能隻救急,還要為群眾長遠生計著想。更重要的是改變農村傳統的居住習慣,修建適合農村高標準住房,讓群眾居住有安全感,不再重蹈覆轍。為此,縣上在這次災後重建中,把房屋重建與新村開發、舊莊基地改造、產業開發、改變傳統居住模式結合起來,群策群力創造多種辦法,建設高標準新村。要在汛期來臨之前完成重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投資大,為此縣上對災後重建工作統一安排、統一時間(必須於5月底完成重建任務)、突出重點,首先著力抓好危房加固,其他分輕重緩急、分類排隊,全麵展開災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