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安居比天大——黃陵縣農村災後房屋重建工作紀實(1 / 3)

潘振洲 蘇玉鵬

公元2003年秋,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和連綿秋雨使黃陵農村98%的房屋遭襲,群眾損失慘重。麵對巨大災情,在各級組織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全力幫助下,黃陵縣委、縣政府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滿腔熱情,帶領全縣幹部群眾展開了一場大規模、史無前例的農村房屋維修、重建大決戰,譜寫了一曲親民、愛民、為民的動人樂章。

萬事民為先 責任重如山

住房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一般家庭最重要的固定財產,而去年的災情對黃陵農村不少家庭來說,是一次傷元氣的劫難。自古以來,黃陵民居習慣以窯洞為主。其優點是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實用經濟;缺點是磚土組合,跨度大,極易遭自然災害影響,失衡,拱頂大麵積坍塌,形成脆性破壞,危害性大。在這次大災中,全縣倒塌房屋3756間(孔),溜幫、垮背、墜頂、裂縫等危房27275間(孔),損失達9748萬元。加之農業連續5年受災,農民收入銳減,遭受房倒屋塌的毀滅性損失對農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生產生活陷入困境。要迅速恢複災害創傷,單靠群眾的力量無疑是杯水車薪。在群眾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的關鍵時刻,黃陵縣委、縣政府義不容辭地挑起了重建的重擔,把農村災後房屋重建工作作為全縣今年10件大事之首。他們緊緊抓住春季雨水少的有利時機,連續4次下發文件,對災後重建專題安排部署,並於2月21日召開了全縣災後重建動員大會。縣委副書記、縣長趙輝遠在動員會上動情地說:萬事民為先,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居,就談不上農村的穩定和發展,我們幹什麼,心裏也不踏實。隨後成立了由縣委副書記白桉定任組長、副縣長王喜蓮任副組長的災後房屋重建領導小組,成立了兩個督察組,深入鄉鎮村組,督察災後重建進展情況。抽調100多個部門的300多名幹部奔赴災區一線,幫助群眾監測危窯,指導重建。民政、財政、城建等有關部門組成鑒定組,進村入戶對全縣危窯(房)進行摸底排查,鑒定分級。針對每戶窯洞受災情況的不同,對全縣30000餘孔倒塌、危漏窯(房)分別製定出了詳細、科學的重建方案。對鑒定為重建對象的房屋登記造冊,定出了統一的補助標準。倒塌窯(房)的每孔補助500元,危窯每孔補助200元。在補助金的發放上,采取先建後補的辦法,加固重建一個,兌現補助一個,注銷一個。為了加快重建進度,縣上對鄉鎮和群眾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在5月底之前完成重建任務的予以獎勵。各鄉鎮將重建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都成立了以一把手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由包片領導、包村幹部、農村能工巧匠組成工作隊,挨家挨戶幫群眾加固窯幫窯背,落實重建方案。

為了確保各項重建措施落到實處,縣委副書記、縣長趙輝遠不打招呼,不定期深入農村一線檢查重建進展情況。縣委副書記、縣救濟重建領導小組組長白桉定,副縣長、縣救災領導小組副組長王喜蓮幾乎每天都要深入重建現場,指導工作,解決問題。縣人大、政協先後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深入救災現場巡視檢查重建工作。4月中旬縣政府又召開了有關鄉鎮一把手、包建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災後重建現場推進會,交流經驗,查找問題,加快進度。為了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窯,縣重建小組實行嚴格的銷號製,重建一戶由戶主簽名,鄉鎮驗收蓋章,報重建小組備案銷號。每10天通報一次鄉鎮進展情況,對工作不力的鄉鎮和包建單位及時給予通報批評。同時,縣上把災後重建作為鄉鎮、部門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格考核。可以這樣說,修窯建房自古以來是農民自己的事,政府引導農民建房還是第一次,而這次政府出麵為群眾建房也是黃陵縣近年來單項工作做得最細致、最深入、最到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