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布局調整後,學校規模擴大,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資源的效益,把原來布點多、規模小所造成的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2002年調整中把腰坪、雙龍兩校並入該校,縣教育局讓去車把雙龍中學的實驗設備帶下來,結果去了一看,該校實驗用品隻有燒杯、試管和2瓶硫酸,最後隻帶回適用初中的15盤光碟,其餘的全部留給了當地小學。而該校此前早已實現了“三機一幕”進教室,學生可操作的實驗達百分之百。當然,這兩校與該校合並後,那些學生就會和他們一樣共同享受優質資源的教育。
——布局調整後把教研教改落到了實處,現在各方麵專業教師相對集中,各類專業人才基本配齊,使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很快得到落實。如現在該校在初一開展的“課堂教學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初一、初二各選了兩個實驗班、對照班都開展起來進行對比。總體來看,布局調整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規模辦學還有利於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過去規模小、布點散,不可能建立校園網,信息技術教育不可能實施。現在布局調整以後對建立校園網,實施素質教育能很快變為現實。
當然,布局調整關鍵是政府行為。像店頭中學若不擴建修21個教室,總計2400多平方米的校舍,想把腰坪、雙龍的學生搬下來就不可能。若政府不出台後勤服務社會化的政策和措施,這些學生的食宿就無法解決。因此可以這樣說,後勤服務社會化是布局調整的必然產物,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感悟和啟示
何中升同誌是黃陵縣實行教育改革競爭上崗被聘任的第一任局長。從1999年9月上任以來,他帶領教育局一班人,充分發揮教育局行政職能部門的作用。黃陵縣“教育四步走”,每一步如何走,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還是主要演員。當記者問到為什麼要把布局調整放在黃陵教育改革的第三步時,他說:一個地區教育要發展,不外乎人和物兩個方麵,就像作戰一樣,人的因素就是“將帥要有謀,軍士要有勇”。人的因素沒有挖掘出來,決定戰爭勝敗在人,而人的因素挖掘出來了,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就在物,在此之前,我們已全部搞完了全縣中小學的人事製度改革,人的潛力已挖掘出來了,競爭機製已建立起來了。要使教育再上高台階,物的因素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所以我們就需要在這個大背景條件下努力推行布局調整。同時像危房改造、優化師資隊伍、推行素質教育、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等等,如果不以這次布局調整為先導和前奏,是很難從根本意義上來實施的。此外,在當地經濟發展因素製約下,農村教育投入也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增長,要想既充分合理地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實現其優化配置,又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農民負擔,“合點並校”就勢在必行。
學校的後勤服務工作能否搞好,是布點調整成果能否得到鞏固的關鍵因素,也是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布點調整前,全縣所有中小學的後勤工作,全部由學校大包大攬,每年都要給後勤投入大量的資金,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學生宿舍平均住20人以上,擁擠不堪,衛生條件很差;學生食堂飯菜質量差,價格高,種類單一且不衛生,學生、家長不滿意。後勤工作已成為各學校的沉重負擔,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布局調整後,如果繼續沿用舊的後勤工作管理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後勤改革勢在必行。
通過參觀、訪問,我們感到,黃陵人不但思想解放,敢為人先,而且所訂規章製度嚴密科學、切實可行,使參觀者不由得對他們由信服而佩服,愈佩服愈感到布局調整和學校後勤服務社會化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
當記者問到何中升局長對這次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有何體會和感悟,以及黃陵的經驗對人們有何啟示時,何局長深沉地講:“中小學布局調整是教育史上的一場革命,誰早先一步贏得這場革命,誰便贏得了人民和曆史。改革是一件充滿風險的活動,改革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必須具備‘兩有一無’的素質,即有膽有識和無私,否則,將一事無成。”
對於黃陵縣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省市有關領導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王俠、延安市市長張社年、副市長李文浩曾先後到過黃陵考察,他們都高度評價了黃陵的經驗。王俠書記還特別肯定了黃陵縣不等不靠、大膽探索、紮實工作的做法和已經取得的成績。她指出,學校布局調整後,將學生集中起來,大量學生要寄宿學校,加強學校後勤服務工作就更加重要。推行學校後勤服務社會化是學校布局調整工作的一項關鍵性的配套措施,是解決學校後勤服務滯後問題的一條好路子。各縣區、各學校要學習借鑒黃陵經驗,積極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引資發展後勤產業。
在黃陵的采訪雖然結束了,然而黃陵人在教育改革中那種高瞻遠矚的膽略,以及敬業愛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時時浮現在我們眼前,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在新的世紀裏,我們麵臨著西部大開發的難得機遇。這種機遇首先是需要科學和教育去搶抓、去落實的,而黃陵的實踐在這方麵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我們熱切地期盼黃陵教改這支如椽巨筆在黃土地上續寫出更加燦爛輝煌的篇章,我們衷心祝願黃陵的教改經驗之花開遍陝北高原、漢江兩岸、關中平原,在三秦大地爭奇鬥豔、競相怒放!
選自2003年《陝西教育》第2期
作者簡介:
聞亦,原名李文藝,出生於1949年10月,大學學曆。在陝西教育報刊社從事編采工作30多年,編審職稱,曾任陝西教育編輯部黨支部書記、編輯部主任、審讀室主任等職。30多年來,在省內外有關報刊發表言論、消息、通訊百餘篇,主要作品有《永不熄滅的紅燭》《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我國的詩教傳統》《三秦全麵實現兩基巡禮》等;曾出版有《百字古文選注》《興教群星》《初涉教壇》《教壇杏語》等著作。
李海燕,1977年5月生於西安,研究生學曆,現在陝西教育科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魯迅的教育思想》《愛迪生的母親這樣教育孩子》《要留史鏡照中華》等。
侯蒼峰,本科學曆,法學學士。1997-2003年在陝西教育報刊社工作,擔任《陝西教育》(月刊)編輯、記者職務,現任《西安煙草》報編輯、記者、美編等,兼任《煙酒茶新視窗》雜誌煙草版主編。先後發表人物通訊、消息、專訪、散文等100餘篇稿件,其中《重煉五色石,新譜霓裳曲》《實現跨越式發展》等多篇新聞稿件在全省教育係統好新聞評比中先後獲一、二等獎;先後主編、副主編或參編了《紅燭新論》《初涉教壇》《青年教師教學藝術例談》等7部散文集、論文集。連續多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