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亦 李海燕 侯蒼峰
跨越時空的變遷
2002年,是黃陵縣教育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在黃陵縣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拚搏下,全縣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工程終於在9月開學前全部完成。它的圓滿完成,使全縣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徹底告別了昔日分散、狹小、破舊、設施簡陋、教育質量低下的村小,而今,他們興高采烈地集中到校舍寬敞明亮、各門課程開設齊全、設備更為先進的鄉鎮中心小學上學。薄弱而分散的初、高中也撤並到名校和強校中去。這一艱巨工程的竣工,標誌著黃陵縣中小學布局調整比省政府要求的時限提前了4年,並且由四年級降低到三年級。黃陵人可以自豪地說:黃陵縣在全省率先圓滿完成了這一事關教育改革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
超前的行動,來源於黨政領導對優先發展教育戰略地位重要意義的認識和對落實“科教興縣”戰略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厲兵秣馬,未雨綢繆。早在1999年9月,黃陵縣委、縣政府就召開了全縣曆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教育工作會議,就是在這次會上第一次製定了全縣教育改革分四步走的宏偉藍圖。第一步於2000年暑期搞完教育係統管理層的人事製度改革;第二步到2001年搞完全縣中小學專任教師聘任製改革;第三步到2002年暑期搞完中小學布局調整;第四步到2003年實現教育手段現代化。計劃四年邁出四大步,從而促使黃陵的教育事業有一個跨越式發展。大氣魄、大手筆,才能成就大事業。目前,前三步已如期圓滿完成,且成績斐然。凡到過黃陵的人,看到黃陵教育的巨變,無不羨慕稱讚:黃陵——西部教育改革的窗口和亮點!黃陵——西部升起的一顆耀眼的教改新星!
把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作為全縣各級黨政工作刻不容緩的大事來抓
為了早日實現省政府關於中小學布局調整的目標和任務,為了炎黃子孫能夠早日有一個高規格的教育環境,黃陵縣教育局首先對全縣中小學進行了全麵調查。調查發現,布局調整以前全縣共有各類公辦學校283所。在這283所學校中,有10名學生以下的學校25所,20名學生以下的學校76所,50名學生以下的學校87所,即四個年級學生不足一個標準班的學校達188所,占全縣學校總數的72%,校均服務半徑不足0.8公裏。全縣有校舍13萬平方米,這些校舍中存在的危房學校78所,危房麵積達3.9萬平方米。這種布點散、小、多、破舊、髒、亂、差的實際,嚴重影響了教育的質量,對全縣教育發展形成了“瓶頸”製約。為了徹底扭轉這種局麵,2002年4月17日,黃陵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了“黃陵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與危房改造動員大會”,將布局調整與危房改造工作作為2002年全縣六大硬仗之一,統籌安排部署,縣委書記高合元作了重要講話。他說:“黃陵要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快發展教育事業。當前,必須把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步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作為擺在縣委、縣政府麵前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來抓。”縣長趙輝遠在動員會上作了專題報告,他強調一定要把中小學布局調整列為2002年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並要求各級政府務必把這一“民心工程”抓緊抓好。
為了把這一“民心工程”做深、做細、做紮實,黃陵縣不但把這項工作列為縣、鄉長一把手工程,而且還列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負責同誌的政績考核目標,縣政府分別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目標責任合同書。在組織機構方麵,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中小學布局調整與危房改造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副縣長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由縣教育局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
布局調整,任務重、時間緊,為了保證秋季按時開學,縣人大、縣政協先後組織了兩次視察,縣政府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把握進度,督促工作。主管縣長劉亞寧幾乎一有時間便深入施工現場,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教育局也要求各有關學校對每個工程項目進行質量跟蹤檢查,從施工放線到竣工驗收,都嚴格把關,決不放過任何質量隱患。為了激勵先進,鞭策落後,縣政府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危改辦編《簡報》,縣有線電視台開辟專欄,隨時通報工作進展情況。由於全縣在認識、組織、政策和措施等方麵的不斷加強,有效地促進了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保證了布局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
黃陵縣屬省級貧困縣,一年財政收入僅5200餘萬元,但全縣職工幹部的工資就達7500餘萬元,是一個靠中央、省、市通過轉移支付補貼的困難縣。為了籌集資金,縣、鄉政府想方設法,四處活動,發動幹部、職工捐,爭取社會各界助,上延安、下西安爭取同鄉支持,全縣共為布局調整爭取到捐資款215萬元。施工中,各鄉鎮長親自抓工程的實施,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督促施工企業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終於使全縣54所危房學校於8月底全部改造完畢,徹底消除了安全隱患。其中新建擴建學校29所,新建麵積達32468平方米;維修改造學校25所,改造麵積31152平方米,兩項共投資2813萬元。其中後勤服務社會化投資1307萬元。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撤銷學校120所,學校由原來的283所減少到163所。保留學校中有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完全小學(含中心小學)19所,初級小學(包括教學點)136所;小學除三個大鎮(街道辦、隆坊鎮、店頭鎮)有2所完全小學外,其他鄉鎮隻留1所完全小學,鄉下教學點隻留一、二年級。完全小學承擔了全鄉三年級以上學生就學任務,校均班級18個,學生800人,班均學生48人。初小承擔了4華裏以內、二年級學生的教學任務,教學點之外的初小全部撤銷。6所初中,校均班級27個,學生1350名。至此,黃陵縣比全省要求的目標提前4年,且降低到三年級,完全實現了中小學校的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
合點並校,走規模化辦學之路,是一次改革,改革就難免有陣痛,但陣痛後必然是蓬勃生命的誕生。合點並校對農村教育發展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誰抓住了機遇,誰就在競爭中贏得了先機和主動
為了把布局調整這個“民心工程”辦得讓廣大幹部群眾真正滿意,黃陵縣要求各級政府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既要積極,又要穩妥地做好以下工作:
——因地製宜,科學規劃,充分論證。一是調查摸底草擬方案。2001年,教育局、督導室會同城建、計生部門和鄉鎮政府深入全縣11個鄉鎮所轄各級各類學校,對每一所學校的規模、效益和當地的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經濟條件、辦學積極性等問題進行了長達兩個月詳細的調查摸底。對每個鄉鎮0-5周歲兒童進行了調查和定量分析,依此草擬了《黃陵縣中小學布局調整方案》。同時又將方案發出,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在此基礎上對草擬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而後上報縣委常委會,最後裁定方案,並以黃陵縣政府名義向社會公布。
——樹立典型,用典型示範引路。2001年,該縣分別在侯莊鄉和阿黨鎮進行了布局調整試點工作,兩鄉鎮共撤並學校20所,並將農村三年級以上學生向中心小學集中。兩鄉鎮的部分群眾起初想不通,擔心學校管理跟不上,擔心學生太小自理能力差。經過一年的試點,取得了成功,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侯莊中心小學由前年在全縣綜合排名第六躍升到去年的第三名。同時,群眾的負擔得到減輕,顧慮得以消除,侯莊鄉的部分群眾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年還不願撤學校,到第二年卻主動要求撤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