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河村與洛川相鄰,隔河相望。兩岸群眾自古就有交叉種地、通婚、相互交流物資的傳統。但是,來往就靠田河村的一條渡船,非常不便,鎮上下決心修橋。市人大代表田拴成把此作為提案提出後,得到市委書記王俠的支持,當場拍板定案。現在一座長65米、寬6.5米、高38米的石拱橋架起來了,兩岸群眾高興地稱其為“連心橋”。
梁峁村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注意了村莊的美化,實施村莊巷道、圍牆、圈舍、廁所等多位一體改造工程。田莊鎮目前已經改造13個村的巷道24條48公裏,院落改造600多戶,栽植綠化樹8000餘株。建成移民新村4個,整體搬遷2村128戶510人;完成生態建設3.6萬畝,全鎮消滅了荒山,森林覆蓋率比2001年上升了14.2個百分點,初步實現了村在林中,家在綠中,人在花中的和諧氛圍。
如何領著農民幹?
田莊是個蘋果主產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蘋果麵積已經發展到1.8萬畝,占總耕地麵積的86%。為了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田莊鎮確立了“優果興牧建庭院促勞務,興水修路幫貧困奔小康”的發展思路,先後在北巨頭、南巨頭、田莊街、月子塬、田河等村建立起省、市、縣各級蘋果示範園1000多畝;在南聯、西王河、良峁、東石獅、洞咀等5個重點村,發展畜牧養殖戶200多戶;建成南聯、田莊街、田河、南巨頭等沼氣、養殖、庭院經濟綜合配套重點村4個,示範戶達到300餘戶。同時,鎮果業服務隊租果園90畝,建示範培訓基地2處;鎮畜牧服務隊,在原鎮辦農場采取股份製的辦法,投資38萬元,新建起一個標準的良種繁育場,作為養殖協會的服務實體,按照市場規律向農民提供有償服務,實現繁育、防疫、服務、示範一體化。庭院經濟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全鎮建成種、養、加、廁、圈、沼多位一體的庭院經濟示範戶320個,2004年全鎮庭院經濟人均增收70元,占到人均純收入的2.8%,成為農民增收的補充產業。凡是農民想辦,但技術不成熟,群眾思想有顧慮的,鎮上先在基地試驗示範,通過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幹,用事實教育群眾、說服群眾,使他們動心、行動。
提供信息技術指導。不懂技術,不善管理,是製約農民致富的重要因素。鎮黨委、政府發揮示範園、培訓基地和黨員文化活動室人才、技術、場地等方麵的優勢,建立健全科技服務網絡,把基地辦成農民學技術的課堂,在實踐中進行科技培訓,提高群眾科技致富的本領。各專業服務隊圍繞農村發展,按照各自業務範圍,堅持經常性的深入村組家戶輔導培訓,根據季節發放管理要點,發放新產品信息,通過形象宣講,算賬對比、現場示範、外出考察等形式,將黨的富民政策和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原原本本地交給農民,使他們應用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發揮出科技興農的優勢。目前,全鎮農作物和畜牧養殖良種率達到85%以上,科技在種養業生產增收中的貢獻率達到70%。
組織引導,市場運作。農民單家獨戶闖市場受到一定的限製,引導農民闖市場是服務的關鍵。產業開發上,按照“一體兩翼”的組織形式開展服務。“一體兩翼”就是以農業服務隊為主體,以服務實體(鎮果樹站和良種養殖場)和各產業協會為兩翼的基本組織形式。去年,組建了鎮果農協會和各村果農分會,把原鎮果樹站建成了集農資銷售,技術服務、市場信息、果品營銷為一體的全鎮果業龍頭企業,作為協會的服務實體,按照果站+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為果農提供產前指導、產中管理、產後銷售的全方位一條龍服務。變群眾出去“找市場”為幹部為群眾“跑市場”。2004年,鎮果樹站在指導全鎮果業生產的同時,實現了微利經營,年營業額達到80多萬元,實現利潤10多萬元。今年,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了協會章程,召開全鎮果樹協會會員代表大會,完善了各項製度,明確了會員優惠政策,群眾入會積極性很高,目前已發展會員500多人。還采取幹部入股、會員入股等辦法,多方籌資30多萬元,進一步擴大了果樹站規模,把廣大幹部職工的服務質量和自身利益有機結合,把服務經營範圍向果品包裝、貯藏和加工等領域延伸。針對市場上假冒偽劣農藥、化肥坑農害農現象,田莊鎮把供應優質農資作為重要的一項任務,與正規廠家聯係,由鎮果站統一經銷,農資質優價廉,成為果農的首選。經營偽劣農藥、化肥沒有市場了,街道上農資經營戶主動要求與鎮果站合作。田莊鎮抓住有利機會,積極籌劃組建田莊鎮農資合作股份公司,統一進藥渠道、統一銷售價格,以徹底淨化農資市場。預計今年果站(股份公司)的經營額可達200萬元以上,實現服務和發展“雙贏”。
如今的田莊是蘋果滿塬、雜果鋪川、柿子核桃上台鹼、刺槐鬆楊繞山轉、圈舍牛羊肥良田的“桃園仙景”。
選自2005年8月1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陝西省延川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先後在延川縣農機局、黨史辦工作。1992年調入黃陵縣委通訊組從事新聞工作,現任黃陵縣委外宣辦、政府新聞辦主任。在從事新聞工作10多年間,采寫的新聞稿件和拍攝的新聞圖片多次獲省市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