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好了,不僅蘋果賣上了好價錢,更重要的是,幹群關係也密切了。朱俊龍反映,現在到莊裏去開會,群眾到的齊了,政府幹部說話聽的人多了,群眾有了想法、看法也肯給幹部說了。他的話再次證明了努力學習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隻要我們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會得到群眾的擁護。
遵循公路三好原則:修好 養好 護好
汽車奔馳在黃(陵)直(羅)公路黃陵段上,你感覺不到顛簸,平整的路麵,使汽車的行駛速度達到了每小時100公裏。要知道這條路自70年代初修建以來,30年一直沒有大修過。這在延安市公路建設史上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跡。
專家們揭開謎底,奇跡來自養護。省公路局的領導多次來此視察,對這段路的養護讚不絕口,要求總結經驗在全省推廣。
交通部門有一句行話,公路三分建七分養,說明了養護的重要。在道路養護上黃陵縣創造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地方道路養護國家撥款很少,每個道班隻有不到2萬元。要想讓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黃陵的地方道路養護就是在這兩難的境地中開展工作。每個道班都在隻有這不足2萬元資金的情況下,養好路,護好路。縣上經過多年的探索,在公路養護中推出了承包製,將道班承包給班長,實行經費包幹。承包製最大的好處是,減少了養路人員。實行承包製後基本上都是道班班長一人上班,全家幫忙。平時一般性養護都是班長幹,突擊性的工作則由班長一家人、雇人或者請人幫忙。
資金不足一直困擾著道路的養護,在黃(陵)畛(上畛子)公路顯得尤為突出。這條省道原來每年列養護資金為80萬元,現在隻有10餘萬元,減少了80%左右。為保這條路的暢通,道班工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這條路山體滲水多,地下水發育旺盛,老天降雨也多,這都給養護工作帶來了困難。這條路上的幾個道班的班長,幾乎沒有一天不在路上墊路、拉石子,有時還不得不動員家人、親戚、朋友來幫忙,要是遇上了寒暑假,連孩子都上了陣。他們之中許多人如果縣上不開會,一年都沒有時間到縣城走上一次,至於帶著妻兒老小到外地旅遊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這就是我們的養路工,這就是我們的道班班長。他們的收入是付出同等勞動最低的,他們的品德是高尚的。他們就是這樣默默地工作著,他們以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代價,為黃陵的經濟做著貢獻。
道路養護最關鍵的是把季節性養護和經常性的養護結合起來。黃直路的成功也正在於這一點。每年開春,道工們就開始清除路邊排水溝中頭年冬天風刮入的雜物,疏通涵洞中的淤塞泥土,保證排水暢通。修理被汽車碾壓壞的路肩。清明節一過,道工們就進入了突擊維修階段。經過一個冬天,一些路麵出現了網狀裂紋,如果不處理,雨水就會從這裏滲入地下,造成道路翻漿。道工們就抓緊這段時間對要修理的柏油路進行開槽,為徹底修理做準備。5月份是修理油路的黃金季節,此時氣溫高而雨水少,道工們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天剛亮就上到了工地,連吃飯都在工地上,天黑了才能收工。頭上烈日曬,地上柏油烤,身邊是幾百度的柏油桶和噴槍,刺鼻的氣味熏得道工們一天下來連飯都不想吃。“五一”節7天長假,當別人攜家人出去旅遊時,道工們卻戰鬥在這火爐一樣的環境中,為黃陵的交通建設默默地做著自己的貢獻。整個5月份,道工們就是這樣度過的。
遇到了突如其來的災害,道工們就要及時組織搶險。今年7月26日晚上,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了黃陵縣,各條道路都出現了塌方,道路低窪處成了水塘。水是公路的大敵,如果不及時清除道路上的積水,就可能造成公路翻漿毀壞道路。黃店塬區公路、桐(樹底)店(頭)公路多處出現塌方和積水。第二天天剛亮,道工們就開動機械,戰鬥在公路上,消除塌方和積水。他們沒日沒夜地幹了兩天,除了一處土橋工程外,所有的道路都通了。
道路養護是一項繁瑣而枯燥的工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工作在公路上。除了季節性的養護外,更重要的是平時的養護。平時的養護體現一個勤字。眼要勤,腿要勤,手也要勤,發現哪裏排水渠道不暢了,及時疏通;哪裏路肩壞了,趕快修好;哪裏路基有了坑立即補好。盛夏季節,道工們則忙著鏟除排水渠和路肩上的雜草。秋天黃葉落,萬木蕭條,道工們則忙著將排水渠道打掃幹淨。冬季來臨,他們要忙著為來年春季的道路大整修準備石子等材料,並拉運到明年施工的場地或者道班。
道班班長的收入一般都很低,一年不超過5000元。為了增加其收入,縣上製定了比較優惠的政策,並創造條件使他們生活得好一些。道班一般都有幾畝地,縣上鼓勵班長種蘋果、蔬菜或者搞其他經營,其收入歸班長所有。有的道班一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少的也有2000元,彌補了道工們的收入。為了豐富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縣上給道班裝上了有線電視,配備了電視機。
在鄉村道路養護上,黃陵縣也創造了好經驗,實行目標責任製,各鄉鎮包幹養護轄區的道路,各村組包幹養護自己的路段,各村組將路段劃段包幹到戶。明確責任區,誰的任務誰完成。每年開春、夏季、冬季實行集中養護,平時養護任務大多是每三到五戶聘一位責任心強的中、老年人擔任護路員,其報酬由這幾戶負擔。如遇災害,搶修道路時全村人都出動,以保暢通。此舉解決了以往鄉村道路有人修建無人養護或養護責任不明確的問題,把責任落到實處。
選自2001年12月7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趙春光,1955年出生,陝西吳起縣人。現為《延安日報》社記者部主任。
馬雙喜,1964年出生,陝西洛川人。現供職於黃陵縣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