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年頭,7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店雙公路竣工了,以往要走兩個多小時的路程,現在隻要20分鍾,路上一輛輛滿載煤炭的汽車川流不息。道路好了,縣上已經著手開發這裏的旅遊資源。據說,橋山林業局正在規劃搞森林公園,旅遊部門也在為開發雙龍千佛洞做準備,雙龍鎮則準備圍繞旅遊開發搞三產。真可謂公路通,百業興。
公路通 民富足 萬事興
汽車行駛在黃陵縣隆太塬上的黃(陵)直(羅)公路上,不一會,車頭由西向東,進入了一條油路上。同行的副縣長馮有國告訴記者,這條三級油路是隆坊鎮的段塬路,全長92公裏,是今年新鋪設的,有8個村4000餘人受益。隆太塬是黃陵縣的蘋果主產區,這裏與洛川同為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鋪設了黑色路麵,這裏的蘋果價格每公斤多賣0.2到0.5元錢。道路黑色化、硬化深受群眾的歡迎。
段塬路是黃陵縣鄉村道路建設的一個縮影,是縣上今年開工建設的12條鄉村道路中的一條。
馮副縣長的話,我們在田莊鎮采訪時得到了印證。王繼文是該鎮王圪嶗村人,該村離鎮上隻有1公裏路。往年到了秋季出售蘋果時,由於是黃土路,遇到雨天,道路泥濘,車很難進到村裏,每年都有汽車陷在路上,外地果商的車根本不敢到村裏,村民隻好把蘋果拉到鎮上,每台拖拉機要付20元運費,一車蘋果就要付200元運費。如果天晴,外地車仍不願來,就是來了,每公斤蘋果也要少賣0.2到0.5元。川道的田河、劉家溝等村,路況更差,將蘋果運到塬上公路邊,每車運費就是500元。今年田莊鎮將7.9公裏的南梁路改建為砂石四級路,王圪嶗村受益,蘋果價格與柏油路邊的村一個樣,少了運費,少了一次裝卸過程,每畝上等蘋果多賣1000元不成問題。賈塬村的賈雙全是專做蘋果生意的,他的話中既有一種不知足的意味,更是一種企盼:“要是把我鎮上的主要幹道都鋪上柏油,就是陰雨天,銷蘋果一點麻達都沒有。”
搞好規劃 提前設計 爭取投資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動脈,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交通條件的好壞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當許多縣都在為實現鄉鎮油路化奮鬥時,黃陵縣則把交通道路建設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農村,其目標是鄉村道路砂石化、重要路段黑色化,在“十五”期間使所有鄉村道路實現硬化。縣上之所以把公路建設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就是因為農村道路的滯後已經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以蘋果為主導的產業開發受到了影響。縣上領導認為,如果現在不實現這一轉移,那麼黃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將受到極大影響,交通勢必拖經濟的後腿。基於這一認識,縣上在90年代末就著手對鄉村道路建設進行調研,去年規劃並實施。今年縣上製定並通過了《黃陵縣鄉村道路建設“第十個五年”計劃》和《黃陵縣2001-2020年農村公路發展規劃》,對全縣5年和20年內公路建設進行了全麵的規劃,對每條道路都進行了設計。在搞“十五”計劃和20年規劃之前,交通局就組織人力對要修建的路段進行了設計,拿出了施工圖紙。這樣縣、鄉鎮決定修哪一條路,都不是盲目上馬,而是有的放矢。在向上級報項目時由於資料齊全,都爭得了投資。用交通局局長劉清元的話說就是:“提前做好準備,國家、省、市在哪趟車上有投資,我們就搭那趟車。”
調動兩個積極性 四個一點保投資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黃陵縣的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市第一個財政自給的縣,縣上曾投資近億元用於文化、教育、公路和農村電網改造、鄉村道路、廣播電視、人畜飲水等項目建設。總之,隻要是農村有項目,都是縣上拿錢。這就給農民養成了一種習慣,路壞了看縣上怎麼辦,電不通了找縣長,甚至種地膜小麥也要縣上出錢,不然就不種。不僅農民有這種想法,就連村和鄉鎮幹部有這種想法的也大有人在。近年來,由於煤炭市場急劇變化,給黃陵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縣上拿不出這麼多的錢來為農民辦事。在上麵沒投資、縣上拿不出投資的情況下,如何建設鄉村道路呢?
田莊鎮的做法給縣上領導以啟示,這些本該由農民自己出錢的事也確實到了由農民自己出錢投工來辦了。田莊鎮有7條主幹線,5條生產路,除了一條通往川道的路是修西延鐵路時由建築單位修建的,且已破爛不堪,其餘的都是黃土道路,晴天是“揚灰”路,雨天就是“水泥”路,遇到陰雨天車基本上進不了村。該鎮人均有2畝以上蘋果,是縣上的蘋果主要產區之一,道路等級低下,使農民每公斤蘋果少收入0.4元到1元錢。道路不暢成了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鎮上從1999年開始,就把道路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來抓。他們請來了縣交通局的技術人員,對全鎮的道路進行了規劃、設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一年幹一點,堅持數年幹完。剛開始時,村民都等著國家或縣上投資,自己就是不想出錢、出力,鎮上就先找有積極性的村子幹。缺乏資金怎麼辦?鎮上采取的辦法是:向省、市爭取一點,請求縣上補一點,鎮上投一點,村民集一點的辦法解決。到去年底,他們將5公裏的不上等級的鄉村土路改建成了四級砂石路後,受益村當年的蘋果就比沒改建路的村子的價格每公斤高出了0.2元到0.5元錢。群眾看到修路立即就能見到效益,今年要求修、改建路的村子擠破了鎮政府的門檻。在鎮人代會上有的村以代表提案的形式,要求改建村組道路。今年春季鎮上把南聯、南梁兩條路列入了改建計劃。社地村的群眾急了,擋住了施工的機械,不修他們村裏的路就不放機械,村裏人主動投工投料,人均投石子5方,投勞近20個,一鼓作氣修成了砂石路。到10月底,這3條道路的改建任務全麵完成,總投資達到62萬元,汽車行駛在剛改建的路上速度能達到每小時80公裏以上。
田莊鎮鎮長朱俊龍認為,鄉村道路改建,關鍵是如何把政府的積極性和農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群眾有積極性,政府如果沒有積極性,一家一戶難以辦到的事就無法辦,沒有人組織不行,尤其是修路這樣的事。反過來說,政府有積極性而群眾沒有也辦不好。今年群眾的積極性特別高漲,在這3條路還沒修好時,川道的農民就一撥一撥地找政府,要求修他們的路。本來安排在明年幹的事,群眾不行,隻能今年幹了。沒辦法,隻好把田家河、劉家溝兩個川道村的7公裏多道路也列入改建計劃。其次是解決投資問題,鄉村道路建設鄉鎮和農民是投資主體。鎮上資金也非常緊張,就派出了推土機平整路麵,鎮上隻是加油和發司機工資,村民采取投勞投工的辦法投資,人均拉2到6方石子,路邊水溝都由村民挖,石子不足部分由鎮上投入。川道兩個村由於人口少,人均投石子近10方,人均投勞在l5個以上。僅此,鎮上就投入了47萬元,縣上補貼2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