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之歌——黃陵縣發展交通紀實(1 / 3)

趙春光 馬雙喜

輝煌的發展史

翻開黃陵縣的交通發展史,可以看到,他們創造了幾項全市第一:第一個鋪設柏油路麵;第一個修建二級路麵;第一個建設水泥路麵;第一個執行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目前該縣縣管有三級以上油路219.9公裏,其中二級公路89公裏,水泥路麵15公裏,這在全市也是首屈一指。

這些第一鑄造了黃陵交通建設的輝煌曆史。

決戰店(頭)雙(龍)路

黃陵縣的道路建設在我市無論從數量、質量、速度上都名列前茅。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除了雙龍鎮外,全縣11個鄉鎮都通了柏油路,其中縣城到店頭塬區複線、店頭南川為二級公路,開了我市縣上建設二級公路的先河。

90年代末,從店頭到雙龍不到20公裏路,汽車往往要走1個小時。店頭魯寺村邊,公路上能臥下牛的坑一個連著一個,遇到雨天,這裏就成了一條長約半公裏的泥河,有時連吉普車也過不去。像這樣難走的路段還有幾段,遇到了連陰雨天,雙龍到店頭就斷了交通。這條路是310省道的一段,是連接甘肅的重要通道。到90年代末,甘肅境內的道路全部實現了黑色化,而店頭至甘肅界的五裏墩行路仍然非常難。

店頭到雙龍、上畛子這一段,煤炭資源非常豐富,雙龍有名的千佛洞,上畛子的秦直道遺址及森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道路不暢,使這些寶物長期得不到開發利用。1997年5月,省公路局局長視察了該路,明確了加快改建的原則。1998年元月21日,省交通廳主持召開了評審會,並以陝交計[1998]121號文件下達了“關於黃陵至五裏墩公路店頭至雙龍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複”。批複明確指出,該路建設總投資控製在6000萬元以內,資金由當地政府自籌(含貸款)解決。縣上遂請省公路設計院對該路進行了設計,當年夏季,省公路局召開了店頭至雙龍二級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評審會,通過了初步設計,省計委以陝[1998]671號文件批複了初步設計,1999年10月省公路局正式批複了施工圖紙。該工程采用二級公路標準,路基寬12米,行車道9米。原設計為水泥混凝土路麵,後因資金困難,在建設中將其中的11.6公裏改為瀝青路麵。

縣上早就準備改建這段道路,但由於資金籌措困難,工程遲遲沒有動工。縣上領導認為,龍鄉經濟大發展,必須做好基礎設施這篇大文章,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要為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沒有良好的交通環境,是難吸引投資的。該工程早一天開工,這裏的資源就早一天能得到開發,群眾就早一天受益,國家級大礦——黃陵礦區也早一天受益。沒有資金怎麼辦,縣上決定在建設中籌措。他們認為,如果等到資金籌措好了再幹,恐怕本世紀都修不起來。1999年11月,在料峭的寒風中,黃陵縣路橋公司和山西省陽泉宏廈一建公司的員工就開進了工地,轟鳴的機械聲打破了山區原有的寧靜,店(頭)雙(龍)路正式開工,這裏百姓多年的夙願即將變成現實。

再難啃的骨頭,也必須按時啃下來

修這條路可以說是啃骨頭工程,地質複雜,滑坡多,地質災害頻繁,給施工帶來了種種困難。公路建設者克服諸多困難,確保了工期。

店頭至河脯村的9公裏路段的地下全部是煤礦采空區,多年來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穩定的地質態勢。將這條原有的三級砂石路改建為二級路麵,路基要加寬,就要削山炸石,這無疑就使原有的平衡受到了破壞,造成了山體滑坡,有時半架山都鬆動了。有一段400米長的路基,原設計隻有幾百方土石方,由於滑坡,最後清理的土石方量達到了近萬方,有的至今仍在滑塌。建設這條公路,僅設計外增加的土石方量就超過了1.2萬方。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水對於公路建設工程來說卻是大敵。由於施工區內山上林草茂密,植被良好,山體中的滲水非常活躍,剛剛修好的路基過個十天半月就開始翻漿,工程建設者先是在路基下墊大石塊,無濟於事,又不得不將排水渠加寬加深,以隔離山體滲水和地下水,並在地下水特活躍的地段每隔一段就做一條涵洞,這樣無疑加大了投資,卻保證了工程質量。

按原設計,這條路全部修成水泥混凝土路麵。當修完店頭鎮到長牆村的5.6公裏後,由於資金嚴重不足,縣上決定將剩餘的11.6公裏多改為瀝青路麵。無論是建水泥混凝土路麵還是鋪設瀝青路麵都遇到了許多預料不到的困難。除了塌方、地下滲水外,老天也不斷地製造各種麻煩,似乎是在考驗廣大建設者似的。今年夏秋,正是工程攻堅階段,天上像開了窟窿,連陰雨下了20多天,雨水在低窪處集結,形成一個個大水坑,毀壞了剛剛修好的路基,雨水在山上滲下1米多深,石質山不堪重負,形成了新的塌方和泥石流。根除泥石流,整治被雨水泡毀的路基,還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這可難壞了公路建設者,但他們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為了把被陰雨占去的時間奪回來,天一晴他們就抓緊時間幹,施工隊伍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就是靠著這樣的拚命精神,數九寒天戰冰雪,盛夏伏天鬥驕陽,今年10月底,終將這條道路建成通車,受到了縣上的表揚。

領導身先士卒 共產黨員奮戰在第一線

在此項工程的建設中,領導堅持在第一線指揮,共產黨員堅持在施工第一線。縣委書記高合元、縣長趙輝遠經常到工地現場辦公,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主管副縣長馮有國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到工地去一兩趟,協調解決拆遷、土地征用、資金等問題。隻要工程中有問題要解決,就可以找到馮有國。交通局局長劉清元的車一年跑了近10萬公裏,上延安,下西安,找交通廳爭資金,到財政部門訴苦要錢,有時一天時間從黃陵出發到延安辦完事,再跑到西安,為的是在人家第二天一上班就能辦事。副局長宋乃榮是個有名的實幹家,在交通部門20多年時間裏,幾乎每條油路建設他都參與了。他由技術員晉升為工程師,修建店雙公路時,他還是老作風,將被子扛到了工地,安營紮寨,工地成了他的家。魯寺村的一處民居因其地下是煤礦采空區,地麵出現裂縫,群眾害怕房塌了已經搬走。老宋經過細心查看,發現裂縫已經穩定,不會有塌的危險,稍稍加固後就將行李搬了進去。除了到縣上開會或者辦事,一年時間他有200天人都在工地上。如果到工地上遇到他,你一定會認為他是個民工。他與副局長(監理工程師)趙世民一起堅守在工地上,技術上有了問題,協商解決,施工中有了問題,全力解決。退休在家的李琤,是個山西漢子,在黃陵幹了一輩子交通,技術上是個能手,修建這條路,縣上把他聘為監理。他是個隻認質量不認人的黑臉,質量達到要求,他才會給你伸出拇指,質量達不到要求,他老臉一拉非讓返工不可。誰要找他隻能到工地上去,工程三個標段他幾乎每天都去。他在工程施工最緊張的時候,施工機械由於沒錢加油而要停工,他從自己家裏拿來2000元,解了燃眉之急。張小鵬、張孝忠等局、公司領導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與工人同甘苦共患難。山西陽泉一建的同誌反映,在全國他們也修了不少路,像黃陵交通局的領導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