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黃陵發展水利係列報道(1 / 3)

馬雙喜 張春生 魯艦平

起跳 起跳 起跳

黃陵是一個令人矚目的地方。

黃陵有中華民族的人文之根,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就葬在黃陵橋山上。

不過,現代黃陵令人矚目還因為她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能源——煤炭。這黑色的金子曾讓黃陵人引以自豪,每年有近500萬噸煤從這裏運往全國各地。

煤炭為黃陵在現代化過程中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圍繞煤炭,黃陵形成了依托礦產的工業圈,黃陵縣財政的一半以上來源於煤炭。據資料顯示,黃陵煤炭工業的最高年產值達3億多元,占到全縣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

近幾年,由於煤炭市場疲軟,黃陵經濟發生了“地震”。1998年,從來沒有工資之憂的黃陵開始發不出工資。黃陵人意識到,他們的經濟出現了“斷層”。

黃陵進入了艱難的經濟結構調整期,人們在尋找一條符合黃陵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999年春,黃陵縣的主要領導深入基層展開調研時發現,黃陵作為蘋果優生區,蘋果經營已經形成了規模優勢,以蘋果為主形成的農業主導產業在富民強縣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因為幹旱缺水,這種作用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黃陵蘋果的畝產量1000公斤,優果率不到60%。如果不解決水的問題,蘋果的產量和質量就無法提高,將直接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平常的水被賦予了不平常的意義。一個經濟戰略調整在黃陵新一屆領導班子中形成了。著眼於長遠發展,黃陵縣果斷提出了“以果增收,以水興農”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在後來召開的市南部塬區水土保持研討會專家座談會上達成共識。

同年,市水利局領導來到黃陵和縣水利局有關人員一起就黃陵農田基建情況開展調研。在太賢鄉他們看到,前一年推好的地又重新被撂荒了,栽種的棗樹隻有近10%點綴著朦朧的綠色。帶著一種探尋,他們先後來到了近幾年搞的幾個農田基建點,結果發現一些農田基建點不僅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破壞了原有的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為此他們召開了專家座談會,為黃陵“會診”,提出了黃陵的水保治理應堅持“水土兼治,以水為主”的治理思想。

這一理性的認識對於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黃陵有著深遠的意義。它使黃陵關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構想變成了現實。於是,尋求“水”突破的黃陵縣確定了“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挖掘地下水,重點搞好一批骨幹型、控製型水利工程,建設重點灌區,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的工作方針,並製定了到2005年實現人均一畝節水灌溉田的奮鬥目標。

圍繞這一工作重點和奮鬥目標,縣委書記高合元、縣長趙輝遠帶領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和水利專家,踏遍了黃陵的川、塬、溝、坡,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從此,黃陵縣對水利的投入不斷加大,一個美好的前景展現在黃陵人麵前。

“水”讓黃陵站在了一個新的起跳點上。“以水興農”為麵向新世紀的黃陵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責任 責任 責任

2000年的日日夜夜讓黃陵水利人永遠難忘。這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和正在建設的水利工程時時相伴。

黃陵縣地形以梁為主,全縣71%的麵積是梁峁,19%麵積是溝坡山台,6%的麵積是塬麵。而就是這6%的麵積卻生活著黃陵70%的人口。這些地方都麵臨著同樣一道難題——缺水,有的甚至連人畜飲用水都無法解決。黃陵境內水資源總量為1億多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加上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浪費嚴重,現在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等因素,黃陵人均占有水地的實際數不足0.2畝。

要實現人均一畝節水灌溉田的目標,黃陵縣確定興修一批重點水利工程。2000年,縣上決定由政協主席雷長生、主管副縣長薑文華負責重點水利工程,解決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一種新的運行辦法也在黃陵水利局應時而生,他們在係統內明確了項目責任製,每個人具體負責一個項目的落實。

人們發現,黃陵水利人的走路速度特別快。局長馬曉峰以每月1萬公裏的裏程往返於黃陵、延安、西安、鄭州、北京之間,爭項目、爭投資。讓黃陵人備受鼓舞的是,他們的快節奏踩在了國家關於西部開發水利政策的出台之前。2000年的黃陵,倉村引水上塬工程、鄭家河引水上塬工程、鄭家河水庫大壩加固以及塬區管網配套工程等項目率先得到了省水利部門的立項,並相繼進入實施階段。

2000年5月,黃陵倉村鄉牛家莊,一群臉上、身上沾滿泥水的水利人正在一個大坑內挖著淤泥。這裏就是倉村引水上塬工程的施工工地。這群人正在挖著的是一個蓄水池。因為蓄水池設計在一個早已廢棄的魚塘中,他們必須把塘裏的泥全部挖出來,加深,然後重新加固回填。一開始,他們想用鏟車取淤,可鏟車一開來,立刻陷了進去,沒別的辦法好想,他們在對麵一個低矮的斜坡上架起了絞車,把泥裝到架子車上再往外拖。為了不耽誤工期,他們分了3個班,24小時輪流倒。